最后一课教案

时间:2025-07-24 21:42:10
精选最后一课教案汇总10篇

精选最后一课教案汇总10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后一课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后一课教案 篇1

文通中学基础教案 No16.

第3 教时课题

《最后一课》

课型:新授

年级:初二

学科:语文

主备人:庞连平

备课时间:9、13

目的要求

1、了解写作背景;

2、掌握小说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3、初步理解文章中表现出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体会文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2、理解行动、心理描写的作用;

3、初步理解一些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阅读法,体会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课文,简介作者:

都德,法国19世纪著名小说家,第一部自传体小说是《小东西》。

《最后一课》代表了他小说创作的新境界。

二、检查预习:

1、注音:

挟 ( ) 祈祷( ) 惨( )白哽( )

2、解释词语 :

征发 思量 诧异 惨白

三、引导学生作了解性的阅读。

1、范读课文,注意语气、语调。

2、讨论小说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3、理清小说的脉络,划分课文的结构

四、进行理解性阅读 ,分析课文第一部分。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2、讨论课文第一部分内容。

教学步骤

①第一节的心理活动,刻画了小弗郎士的贪玩和不爱学习,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平时的严厉; 这些景象,比分词有趣多了-------集中表现小弗郎士的幼稚。

②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有哪两处?有什么作用?

(两处: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正反映出小弗郎士无忧无虑、天真幼稚的心理状态。普鲁士兵正在操练,点出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③小弗郎士是不是非常贪玩呢?

明确:不是,可我还能管得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这是小弗郎士思想性格的基点,也是他能够觉悟的基础。

④第四节写布告牌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为写最后一课做准备。

⑤讨论分析两年来坏消息、挤的作用。

明确:两年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坏消息指小弗郎士能感受到的普鲁士侵略带来的灾难;挤表现了人们对布告的关心,暗示了事件的重大。

3、小结第一部分内容。

通过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刻画了小弗郎士的贪玩、幼稚、不爱学习、不懂事,可还能管得住自己,点明了最后一课的时代背景,暗示今天的气氛不同寻常。

4、讨论第一部分这样安排结构的作用。

明确:和后来小弗郎士思想性格的彻底转变形成强烈的对比,可以看到小弗郎士由幼稚变得成熟、懂事的发展过程。

五、继续进行理解性阅读,分析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

1、划分第二部分层次。

第一层(从平常日子到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写上课前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

第二层(从我看见这些情形到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写韩麦尔先生宣布上最后一课后,小弗郎士的悔恨和镇上人对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纪念。

第三层(从我正想这些的时候到我真永远忘不了),写最后一课的动人情景。

2、速读第一层。

3、讨论:为什么写平时上课的情景?

明确:总------平时上课喧闹的一贯性;

也------吵闹的声音很大。

------- 为写今天上课与往日的截然不同做对比,表明

教学步骤

今天的不同寻常。

4、随文指点讨论偏、都的作用。

明确:偏:表明事实跟所希望的相反,形成了对照。

都:和平时形成了对比。

5、体会韩麦尔先生的踱来踱去。(表明他内心活动剧烈,难以平静。)

6、体会最使我吃惊中最的作用。

明确:把这堂课的不寻常推到了极点。

7、归纳这一层。

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烘托最后一课的庄严、悲愤的气氛,表现了最后一课引起的学生、老师以及镇上人们的强烈震动和对这最后一课的无比珍惜。

六、布置作业 :

1、阅读课文。

2、整理笔记。

3、作业 纸。

板书设计

最后一课

上 去得很晚 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幼稚、贪玩、

学 想别上学 天气、画眉、普鲁士兵 不爱学习、

路 还能管得住自己 跑 上气不接下气 不懂事、

上 普鲁士兵正在操练-------交代时代背景 还能管住自己

布告牌-------制造悬念

上 学生纪律

课 老师态度、穿戴 对照铺垫

前 听课对象

教后记

文通中学基础教案 No.17

第4教时

课题

《最后一课》

课型

新授

年级

初二

学科

语文

主备人

庞连平

备课时间

9、13

目的要求

1、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一些重点语句的.含义;

2、继续深刻体会文章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理解课文通过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语句的含义;

2、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几种描写方法及作用。

教学方法

朗读法:通过朗读体会语句的思想感情

分析法:分析一些语句的含义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简析几个句子的含义。

1、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2、这些景象,比分词有趣多了;可我还能管得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3、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二、师生共同活动,分析课文第二部分第二层(1116 ……此处隐藏21263个字……求的。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感的熏陶是本课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和平时代,如何表达我们中学生的爱国情怀;在英语如此受重视的时代,如何对待我们的母语,本文是绝好的教材。所以在体验反思这一环节中重点让学生意识到爱祖国,不但要有远大的抱负,更应该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要爱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写好汉字,学好语文。《国际歌》的播放,使爱国情感的渲染达到极至。学完课文后,我想所有的学生都会为以韩麦尔先生为代表的法国人的爱国情感所打动,这正是我们所期望的。

最后一课教案 篇10

一、教学目标

1、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3、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3、 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 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

*指导朗读: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

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形成板书: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深情、悲痛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索 思索、内疚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沉思、悲愤

心理 肖像、动作、语言

3、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1) 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 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 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4、 解题: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明确: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5、 拓展阅读:

(1) 导入: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意识尤为强烈。中华民族也曾承受铁蹄的践踏,我们也不妨来看看当时所受的这种煎熬。我们来阅读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写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一段文字。

(2)《四世同堂》简介:

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精心挖掘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每日每时都能体验到的由于入侵者的入侵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折磨。

(3)比较《最后一课》与《四世同堂》片段:

《最后一课》 《四世同堂》片段

作家 都德(法国) 老舍(中国)

背景 普法战争 抗日战争

事件阿尔萨斯沦陷后最后一堂法语课 北平被日军占领后的第一堂课

中心 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人物 师生(学生眼中看老师) 师生(老师眼中看学生)

人称 第一人称 第三人称

描写

方法 心理描写、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写作

手法 烘托 烘托

(烘托:通过环境描写、气氛渲染,多侧面表现主要人物、中心事件的一种写作手法。)

6、布置作业:

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见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进行创造性续写。

《精选最后一课教案汇总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