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加法运算定律》教案

时间:2025-11-22 04:30:13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加法运算定律》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加法运算定律》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加法运算定律》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加法运算定律》教案1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能够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熟练运用加法运算定律。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什么题能用加法运算定律简化计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复习

指名学生用语言叙述什么叫加法交换律,什么叫加法结合律,并用字母表示。

2、 指名学生谈一谈加法运算定律有什么用途。

3、 师:看来同学们都知道加法运算定律能够简化计算了,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加法都能简化计算呢?

生:不是。

师:那到底什么样的加法算式我们能用加法运算定律简化计算呢?我们这节课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新授

1、 出示例3

师:李叔叔计划骑车旅行一个星期,今天已经是第三天了,李叔叔对自己后面四天的`行程做了一个详细的安排,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李叔叔的计划。

2、 分析题目

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所含信息,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3、 解题

通过分析,师生共同列式:

115+132+118+85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4、 指名学生叙述计算过程

老师巡视,发现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顺序计算,二是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计算。指名学生叙述两种计算过程,并相机板书。

方法一:

方法二:

5、 比较两种方法

师:同学们,那种方法要更简单?

生:第二种方法简单。

师:那为什么第二种更简单呢?

生:因为第二种方法是整百数和整十数想加。

6、 讲解第二种方法

7、 总结

在加法算式中,如果两个加数能够凑成整十、整百或者百几十的数,那么这个算式能够通过加法运算定律简化计算。

练习: 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并讲解。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例3: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 ---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千米)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加法运算定律》教案2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要求学生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要求学生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课明标

1.两个加数()位置,和(),这就是加法()律。

2.三个数相加,先把()相加,或者先把()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律。

3.24+36=()+24,运用了()律。如果用字母a 、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可以写成a +b=()。

4.37+24+36=37+(□+□)运用了()律。

5.99+(58+101)=(99+101)+58运用了()律。

6.54+189+146=(54+ □)+□

二、自学探究

出示:例5

1、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第四天城市A→B;

第五天城市B→C;

第六天城市C→D;

第七天城市D→E。

A→B 115千米;

B→C 132千米;

C→D 118千米;

D→E 85千米。

2、根据上面的条件,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精讲点拨

1、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性地将问题板书。

2、请你们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的问题。

3、汇报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

4、重点引导学生对最后一个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进行汇报。

学生可能对括号问题有异议。

5、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加法中为了更清楚地体现运算顺序,所以要加小括号。

6、既用到了加法交换律,也用到了加法结合律。

7、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

8、通常在简便计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

四、训练达标

1.P30/做一做

2.你知道吗?

五、小结提升

学生汇报学习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作业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加法运算定律》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3、情感与态度: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视频: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请 ……此处隐藏10511个字…… 380+20=20+380

3×50=50×3 15+(7+b)=(20+5)+b

3、连一连。

73+215 68+(66+34)

86+32+78 215+73

(61+75)+47 86+(32+78)

66+68+34 61+(75+47)

四、回顾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数学规律?你是怎样学到的?

2、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些知识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本第19页练习五的第1、2题。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40+56=96(千米) 88+104+96 88+(104+96)

56+40=96(千米) =192+96 =88+200

=288(千米) =288(千米)

40+56=56+40 88+104+96=88+(104+96)

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 ★ = ★ + ▲ (▲+★)+●=▲+(★+●)

a + b = b + a (a+b)+c=a+(b+c)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位置,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加法交换律。 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

叫加法结合律。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情境图,提取数学信息和问题并解答,在自主探究中展开对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学习。让学生通过熟悉的事例,采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再进行一系列的比较,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出猜想、实例论证,最后概括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这种方式一方面让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注重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提升了学生猜想、验证、类比、归纳的能力,提高警惕了学生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书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

2、《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四年级数学下册)。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加法运算定律》教案10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

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引入谈话。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

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2.获得信息。

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李叔叔在旅行途中遇到了什么问题?

(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3.解决问题。

问: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1)教师:李叔叔记录了他第一天骑的路程,上午骑了40km,下午骑了56km。请大家帮他算一算,他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

(2)指名学生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可能会有以下两种计算方法:

40+56=96(km)56+40=96(km)

(3)教师:他们算得都对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使他们明确:上午骑的路程加下午骑的路程或下午骑的路程加上午骑的路程,就能计算出李叔叔一天一共骑的路程。

(4)提问:观察这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议一议,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教师分别指名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填出下面的等式并板书:

40 + 56 = 56 + 40

2、归纳定律。

(1)你还能举出这类等式吗?

学生会依次举出很多这样的等式,教师选择其中一些写在黑板上。

(2)从这些等式中,你又发现了什么?能用一句话概括出你的发现吗?

组织学生先观察等式,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互相讨论,然后教师指名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教师指出:这叫加法交换律。(板书并出示课题)

3、加法交换律的.表示方式。

(1)教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吗?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学生可能会想到很多不同的方式来表示加法交换律,教师可选择其中一些板书在黑板上。

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 + a + b = b + a

(2)教师:同学们想到的方法都对,他们都可以表示加法交换律。你们认为这些方法中哪种方法最简便?

引导学生认同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比较科学、简便,教师将用字母表示的方式画上着重号。

a + b = b + a

4、练习:教材第18页“做一做”第一题。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填在教材上,然后指名说一说怎样填,为什么可以这样填。

5、运用加法交换律验算加法。

(1)教师:其实加法交换律,我们早就用到过,在哪里用到过呢?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用加法交换律进行加法验算。

(2)算一算,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27+365 181+238 423+175 324+56

指四名学生板演,余者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根据加法交换律,在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或字母。

289+346=()+()235+()=128+()45+36=()+()

a + b =()+()()+137=()+63 415+185=()+()

2、教材第19页练习五第2、3题。

指名学生板演,余者练习,集体订正。

四,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

40+56=96(千米)56+40=96(千米) 40+56=56+40

五、课后小结

结合学习内容说说这节课的学习收获。学生对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的理解。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加法运算定律》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