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渔歌子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渔歌子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渔歌子教案1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掌握“箬笠、蓑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体会诗词内容,通过想象,由词到画,感受到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4、学生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 、诗词比较,引进课题1,出示柳宗元的《江雪》与白居易的《忆江南》请同学比较二者的区别,引入词的概念,初步了解词的特点。
2,板书课题,读课题《渔歌子》,注意“子”的读音,因为这是词牌名,应读第三声。
二、 初读课文,字字落实1、请学生自由朗读本首词三遍,要求:读第一遍时,把字音读准;读第二遍时,做到字字落实;读第三遍时,能把词的韵味读出来就更好了。
2、指导读好“塞,鳜鱼,箬笠,蓑衣”的字音。
3、理解“箬笠,蓑衣”的意思,教与学生识字辨义的方法。
4、反馈读况。请几名同学读文,其他同学听听是否字字落实了。
5、流利地,字正腔圆的齐读本词。
6、在生读的基础上,师范读,指导学生读出《渔歌子》的节奏。
三、走进文本,想象画面。
师:有人说诗词能够传递一个人的情感,能够表达一个人的思想,其实,诗词在很多时候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幅幅画面。那么张志和的这首词中呈现给我们的是怎样的画面呢?也就是说:这首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请同学们边读边找出来。
1、学生边读边找景物。
2、交流汇报。
3、伴随着音乐师读词,学生想象画面: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嗅到什么还想到了什么,这些景物的颜色、姿态是怎样的。
4、先交流感受到的美妙画面,再让学生把整个画面连起来具体生动地说一说,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四、深入文本,体会写法
师:刚才我们似乎忘了什么?是画中的人,青箬笠,绿蓑衣,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老师相信你们透过这个背影能想象出渔夫的神情。
1、学生想象渔夫的神情。(悠然自乐)
2、体会渔夫的心情。(愉快、兴奋)
3、与《江雪》比较,体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4、学生交流为什么渔夫“斜风细雨不须归”
5、引入张志和的生平,进一步理解“不须归”含义。
五、课堂小结,升华情感。
1、回顾本节课所学,总结学习方法。
2、在配乐中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诵读。
3、在轻松欢快的《渔歌子》的歌曲中结束新课。
六、板书设计
渔歌子
美如仙境
不须归
悠然自乐
渔歌子教案2课前谈话:
歇后语比赛:
黄婆卖瓜——自卖自夸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水仙不开花——装蒜
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师:这儿就有一首写孩子钓鱼的诗:胡令能《小儿垂钓》。读读,这小孩钓鱼时做什么了?再读读。
师:知道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吗?来说两句。
生:姜太公钓鱼的钩子是直的,而且不放鱼饵。
师:我还听说,他的钩离水面三尺,这能钓到鱼吗?
生:不能,他是在钓有个人。
师:哦,此话怎讲?
生:因为他在等一个好的皇帝来。
师: 我明白了,你说的那个皇帝其实是一个王,是——
生:周文王。后来周文王果然来了。
师:真的,姜太公是钓来周文王对他的重用,果然帮助周武王推翻了暴政,建立周王朝。
一、谈词,了解词牌
师:在中国的诗歌宝库中,有很多诗词是写钓鱼的。这节课,我们去欣赏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感受他的钓鱼世界。
师:咱们先来读读“渔歌子”。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古人用汉字表示音乐的节拍、旋律,这就是词牌。比如:念奴娇、清平乐、忆江南,还有渔歌子。有些词牌还能表示词的内容,比如,渔歌子,你会想到什么?
二、初读,读得有点“词”味
师:读这首词,每人最少读三次,第一次,要读得一字不错,字正腔圆。第二次,要读得有板有眼,第三次,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味道来,那你很了不起。
(指名朗读)(读音:白鹭,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桃花流水要读得像画。)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师:词的作者是张志和,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好朋友,夸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了这么多遍了,你眼中呈现什么画面了?(闭目,听老师配乐朗诵)
师:你的脑海中有些画面了吗?试着读一读,脑中最清晰的那个画面要得让别人也能感受到。
生:(朗读)
师:读得有点儿画面的味道了,这样吧,动笔划划,这首词中写了哪些景物?(交流)
师:不仅是这些景物啊,还有很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哪些色彩了?
生:我看到西塞山是郁郁葱葱的,虽然词中没有写到山的颜色。
师:好,透过词看颜色。
生:粉红的桃花一大片。还有白鹭和蓝天的颜色。
生:流水是绿的,因为岸边的树倒映在水中,水也绿了。
生:还有青箬笠,绿蓑衣。
师:这样说着,我似乎觉得这画面中还有一些声音、还能让人闻到一些气息。来,静静地,让我们走进这画面中,听——再闻闻——
(课件:流水声、鸟鸣声、蛙鸣……)
师:(音乐)远处,连绵起伏的山云雾缭绕,一群洁白的鹭鸶扑腾着翅膀,飞向青天,近处,桃花盛开了,斜风细雨中,花瓣带着点点晶莹的露珠飘落水中……从你陶醉的眼神中,我看到你心中的画面了,拿起笔,用心写下那画面。
生:(写话)
生1:我看到……
师:等等,你站在哪儿看的?
生1: 站在西塞山脚下,我看到一群白鹭悠闲得飞着,发出欢乐的叫声。桃花声了,粉红的一大片,倒映在水中,仿佛水也变红了。鸟儿在枝头欢快地跳跃着、唱着歌儿, ……此处隐藏15661个字……词。
2、拓展相关诗词进行对比教学,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并描述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体会“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所表现出来的词人所追求的生活情趣。
【教学过程】
一、话题引入。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词,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视频。
师:在这段视频中我们看到了山、桃花、流水、鳜鱼和渔翁。随着这美丽的画面,我们还看到了一首优美的词,这就是千古流传的——渔歌子(课件展示:渔歌子)
二、介绍作者
师:“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它的作者是张志和(出示课件作者简介)
三、初读诗词
师:“渔歌子”这首词又名“渔父”或“渔父乐”,是垂钓者、打鱼人唱的歌。这首词就是张志和在西塞山前垂钓时所唱的渔歌。
师:现在就来学习一下这首垂钓者所唱的渔歌吧。
师: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词:(出示课件)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四、诗词讲解
师:张志和的这首词轻描淡写,全词只有短短27个字,描绘出整个春江水暖、烟雨迷蒙的清丽景象。诗词就是这样,能用最少的字来表达出最多的内容。
这首词开头两行是写景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在一片青翠的西塞山前,有雪白的鹭鸶在蓝天中飞翔着。溪水两岸夹着成片的桃花林,粉红色的'桃花随着一丝清风翩翩落下,飘浮在水面上,无数肥美的鳜鱼在水中嬉戏、追逐着。“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两行是描写渔翁的,渔翁头上戴着青竹笠,身穿绿蓑衣,迎着斜风,冒着霏霏的细雨在悠闲地垂钓,迟迟不肯归去。
五、吟诵诗词
师:如此优美的诗词,我们又该如何去颂读呢?
师:在古时候词是用来唱的,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吟诵,它讲究音律感,讲究轻重变化。如果读得太快了,词中味道也就没有了。下面老师请你们听听古时候的人是如何吟诵诗词的。(出示声频课件)
师:听完这段吟诵,相信大家对如何读好这首词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可以在课后根据自己的理解也来试着吟诵几次。
六、解答重、难点
师:在吟诵完这首词后,也许同学们会有一个疑问,既然天下起了小雨,为什么渔翁还不愿意离去呢?
师:前面我们在介绍张志和的简介时就曾经说过,他喜欢隐居,他追求的是一种悠闲自由的生活,他对大自然充满了热爱。他认为在山水间钓鱼是一件趣事,所以迟迟不愿意离开。
师:虽然我们能理解张志和的这种心境,可是他的哥哥张松龄却不这么认为,他怕隐居的弟弟忘记回家,于是也作了一首词,词名叫《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这首词是这样说的:
乐是风波钓是闲,
草堂松径已胜攀,
太湖水,洞庭山,
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这首词是哥哥回应弟弟的,他希望弟弟赶紧回家,不要再留恋这些美景,但张志和向往的就是这种悠闲的生活。他的垂钓,钓来的是清闲,是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首千古绝唱——渔歌子。
师:今天我们就学到这里,希望同学们能牢牢地记住张志和的这首千古绝唱——渔歌子。
教学反思:
诗词讲究的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这比较符合中国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意象与意境是中国所特有的理解和概念。
在引导学生走进张志和的“桃花流水”时,我们得品味诗人的心境了。
1、张志和为什么会“斜风细雨不须归”呢?(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来体会。)
2、将张志和哥哥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与张志和的《渔歌子》对比欣赏,强调“狂风浪起且须还”、“斜风细雨不须归”,进一步感受诗人陶醉于山水的悠闲自在。
3、张志和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说他钓的是什么呢?
读到这里,我和学生们都早已身临其境了,任清风抚面,任芬芳扑鼻,只仰望白鹭展翅,只俯看桃花带露随流水……哪还怕什么“斜风”,早是水中一尾鳜鱼,张志和也钓起了我们心中的“清新、飘逸、悠闲自在……”
是啊,学习我们古诗词,第一要能通过诗歌(词)的文字想象画面,第二要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来一同感受。这样,我们就可以和诗人一起完成诗作的“意象”和“意境”了。
渔歌子教案15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桃花盛开,水流湍急,水中的鳜鱼很肥美,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江面小舟中,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和细雨,在江面上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江南春景迷住了,久久不愿离去。你可以买本工具书,这些解释都有。例如教案、字词句篇等,挺好的,我们这的学生,都是在用,老师也在用
是词,《渔歌子》是词牌名。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的一首词。这首词开头两句写垂钓的地方和季节。这两句里,出现了山、水、鸟、花、鱼,勾勒了一个垂钓的优美环境,为人物出场作好了铺垫。词的后两句写烟波上垂钓。尾句里的“斜风细雨”既是实写景物,又另含深意。这首词通过对自然风光和渔人垂钓的'赞美,表现了作者向往自由生活的心情。
原文: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作者: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在网上搜点课件或教案,看看别人怎么教。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读生字:塞箬蓑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三、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四、总结升华
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班教案6篇[通用]](https://img.jihtu.com/upload/5065.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