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穷人》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穷人》,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穷人》1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的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层次脉络。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作者资料。
教师和学生共同查阅并介绍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 国伟大的作家,出身贵族,但是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中的不朽名作。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1、《穷人》一文,讲述的是什么内容?(课文记叙了渔夫和她的妻子桑娜关心、同情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毅然收养了她的两个孤儿的故事,反映了穷人纯朴善良的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
2、这是一篇记事的文章,课文可以分为几段呢?
3、学生讨论,汇报。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1、2自然段)讲述了在海上起风暴的夜晚,桑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捕鱼的丈夫的归来。第二段(3—11自然段)讲述了桑娜看望生病的西蒙,发现西蒙死了,便把西蒙的孩子抱回自己的家。第三段(12—结束)讲述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收养西蒙的孩子。
三、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1、自学:(学生自己学习,掌握生字音形义)
(小组合作学习,读准字音,分析难记字的字形,交流对字义的理解)
2、教师教学。检查自学情况,进行重点指导。
读准字音:搁板、魁梧、蜷缩、黧黑
记住字形:“怨”上下结构,形近字有:苑、碗、腕;“熬”上下结构,形近字有:傲、嗷;“揍”左右结构,形近字有:奏、凑。
理解词义:
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汹涌澎湃:形容水势浩大,不可阻挡,也用来形容人的感情十分激动。
心惊肉跳:形容恐惧不安。
蜷缩:身体弯曲的缩着。
四、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语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德。
2、学习文章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启发质疑
围绕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课文的题目是“穷人”,但是在整篇文章中,并没有出现“穷”字。为什么?桑娜和渔夫为什么要收养西蒙的孩子?)
二、细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桑娜的一家过着穷苦的生活?
2、学生自学,在书中标画出相关的内容。
3、学生汇报:
文章的开头就向我们介绍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又黑又冷的深夜,波涛轰鸣,狂风怒号,海上正起着风暴,渔夫为了一家七口人的生计,竟然冒着危险出海打渔,清早出去,深夜未归。桑娜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可见桑娜一家的生活是十分艰难的.。西蒙一家,丈夫已经死去,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夜晚,她也悲惨的病死在稻草铺的床边。屋里又湿又冷,两个无依无靠的孩子熟睡在死去的母亲旁边。在这样的描写中,我们已经深切地感受到穷人的悲惨命运。
4、有感情地朗读,汇报内容相关的句子,读出你的理解。
三、分析桑娜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崇高的品德。
现在,我们就同学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展开讨论。
1、出示文章中描写桑娜内心活动的段落。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2、出示自学要求:
(1)读读这段话,想一想,这段话的`大致意思。
(2)这段话里出现了几个省略号?请你想象出桑娜的内心活动。
(3)可以采用课本剧或者自己喜欢的形式展示自学情况。
3、学生准备、交流。
4、汇报展示。
5、教师总结:这段描写是桑娜抱回两个孤儿以后,作者细致地描写了她紧张、担忧,甚至后悔的矛盾心理。造成桑娜内心矛盾的客观原因,就是桑娜一家的生活十分艰难,而收养两个孤儿,无异于在极为沉重的生活压力上,再增加一个包袱。作者在这段描写中,运用了直接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展示了桑娜崇高的品德。
6、练习朗读。
四、分析渔夫的高尚品德。
1、教师#课件# 导语:桑娜是善良的,渔夫面对妻子的举动,做出了什么选择?
2、学生朗读课文。
3、教师投影出示文章中的重点句: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4、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的含义。
5、学生汇报。
6、教师小结:
这段话既是渔夫和桑娜商量,也是渔夫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写出了渔夫在决定抱回两个孤儿之前的一番深思熟虑。最后,他下定决心,宁可自己吃苦,也要把两个孤儿抱回来抚养。“熬”字恰当地表现了他此时此刻的内心世界。
五、总结全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和写作方面进行总结。)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朗读。
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分以下三步来谈:
1、初读课文,自学字词,了解大意,梳理思路。
这一环节旨在扫除阅读障碍,感知大意,总揽全局,使学生学习全文时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2、精讲细读,体会感情。
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由于文章篇幅较长,为了实现长文短教,我先用情境教学法把学生一步步带入故事情节之中,再用抓重点词句的分析理解,以点带面的导读法,帮助学生读懂全文。
⑴学习第一段。
我先用#课件# 导语把学生带入一个海风呼啸的夜晚,一个渔家的小屋。极富感情的朗读,逼真的模拟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在此基础上,我抓住本段的中心词“温暖而舒适”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中体会主人公桑娜的勤劳能干。用对比的方 ……此处隐藏20403个字……让学生谈对这段话的理解。
①你们想一想,家中只多了两个孩子,渔夫为什么会如此的严肃、忧虑? (板书:严肃、忧虑)
②你还从哪个字感受到的?“熬”字还可以换成哪些词?渔夫的语言中为什么没用这些词? (板书:搔、熬)
③透过渔夫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既让我们看到了渔夫淳朴的形象,又让我们感受到他同样善良的品质。(板书:神态、言行)
④我们分角色来读读这段对话,再一次感受当时的情景。
三、总结全文,回顾写作方法
1.穷人的心是相通的。课文结尾写道:“你瞧,他们在这里了。”你们想象一下,桑娜拉开帐子后又会怎样呢?(生说)再读读这个结尾,你觉得怎么样?
学生总结:给人更多想象的空间,令人回味。托尔斯泰真不愧是伟大的作家!
2.通过学习课文,你们悟到了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写作方法呢?学生看板书总结。(板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四、读写结合,完成片段练笔
1.学习课文第9自然段的写法,自选内容写一个片段,写一写自己遇到这些情况后当时的心理活动:
①课间,小刚的文具盒被王强碰到地上,小刚认为是我碰掉的就大声指责我,此时,我非常 ……
②上课时,老师把检测的试卷发下来,我只考了70分,此时我 ……
③作文讲评课上,我的作文获得 “ 最佳习作 ” 受到老师表扬,此时我 ……
2.学生展示作品,借助实物投影,师生赏评,再修改。
3.教师推荐作品:托尔斯泰的许多作品写的都非常好,如:《李子核》讲的是……又如《战争与和平》讲的是……要想知道事情的结果怎样,课下你们一定读一读。
【教学总结】课文《穷人》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课文讲的是渔夫和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皇专治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你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学习本文,重点是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行动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品质。
在教学《穷人》中,我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不同的感情色彩。在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自说,自读,自评,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说出感受,读出感受。例如教学《穷人》中桑娜想的这部分时,我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说出桑娜此刻的感受。学生有的说怕丈夫责怪,要读得害怕、担心:有的说因为桑娜担心要读得慢些,而有争议的说桑娜紧张、着急要读得快点。在学生多元解读的基础上,再及时运用多种朗读的方式,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男女生赛读、表演读、轻声读、大声读等等,引导学生读得有声有色,读出自己的味道来。
教学中,学生能与老师积极互动,课堂气氛活跃,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参与率比较高,课堂收效明显。最值得欣慰的是,在引导学生想象“孩子们怎样‘熬’过艰难贫穷的日子”这一环节时,问题刚一提出,同学们的小手便纷纷举起。有的说:“他们会靠着勤劳的.双手,一天天长大,去跟着列宁推翻沙皇统治。”我听了好激动,立刻评价说:“你真了不起!是的,这是一条能彻底改变穷人命运的出路.事实正是这样,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剥削统治,使俄国所有穷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能结合时代背景,能把社会课上学到的知识与本课内容联系起来想象,实在难得。我心里确实为学生这一合理而富有创造力的想象而高兴。仔细想一想,学生之所以能出现如此精彩的发言,正是因为这一问题触动了学生情感的琴弦,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想象的愿望,因此,我深深地感到:只要教师提问开放灵活,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有精彩的智慧生成。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穷人》124月7日下午在北仑区行政大楼聆听了绍兴实验小学金明东老师执教的《穷人》第二教时,精彩的课堂演绎着实令人难忘,自认为是一堂精品课。现将听课笔记整理与老师们一起学习,一起分享,一起探讨。
一、算式导入,复习课文内容
1、请未提问就敢回答的学生做了一道简单的数学题:5+2=
2、师质疑:这道数学题跟课文有什么关系?学生研究得出--
“5”指桑娜的5个孩子,同时体会到他们的辛苦、艰难;
“2”指两个孤儿,体会他们的可怜、无依无靠;
“+”这里理解成收养。(体会到的这些请学生分别写在等式相应内容的下面)
二、抓“忐忑不安”研读课文
(一)感受“忐忑不安”
1、理解“忐忑不安”,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些什么?
学习课文9-11节,找出印象最深的句子,然后老师引领学生理出本来的顺序:
(1)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已经存在的)
(2)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
(3)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4)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
思考:课文为什么不是这样顺序描述人物心理?再一次请学生朗读课文,从字词句标点各方面感受“忐忑不安”
2、学生交流:生:因为她神情激动,没有头绪。……
几位学生的感受各有侧重。师也没忘了及时朗读训练。
(二)桑娜为什么会如此的“忐忑不安”?
仍旧从四句话中体会,师导语:为什么会如此的“忐忑不安”?今天就带着这四句话走进课文。
1、着重通过体会“已经够他受的了”感受桑娜家的穷和苦,也体会到妻子对渔夫的关爱、体贴。
2、“为什么要把他们抱过来呢?”
联系课文练习:
桑娜会想到:如果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
如果不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
桑娜还想到:宁可(),也要()。
感受桑娜的左右为难,再找出课文中体现桑娜抱养孤儿的决心的.句子,再读,再感受。
3、最为难的“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文中的两次沉默,两次欲言又止)
丈夫知道这个情况后又是怎么做的?
从中发现渔夫的矛盾,从“快去”、3个“!”、“我们总能熬过去的!”体会他把两孩子抱来的决断。尤其感受“熬”字。
渔夫当时其实想了很多很多问题,你能写一写吗?
学生写话练习。交流(略)
师小结:他们从矛盾到决断,微笑中带着泪光,温暖中透着辛酸。
三、小结内容,升华主题
1.回归,“5+2”仅仅等于7吗?让学生上来板书(生:穷人美好心灵、更加贫穷、善良、关心、更加痛苦、母爱的伟大、坚强、……)
2、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为什么要写这篇课文,整篇文章中为什么除了课题没有一个“穷”字?(有学生响亮地回答:“穷人不穷!”)教师又送了孩子4句托尔斯泰的名言。
3、改个题目,改一个字:好人让我们祝福这些好人,祝愿——
学生:好人有好报,好人一生平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