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理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物理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物理教案1课标要求:
1.了解现代技术中声的知识的应用。
2.观察、调查社会生活中声的应用的实例。
3.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重点:回声的利用。
教具准备:可乐瓶(去掉两端)、橡皮筋、橡皮膜、蜡烛、火柴、纸筒、听诊器。
教学方法:实验与讲述相结合。
学法指导:
教程:
一.复习引新
1.声音可分为乐音和噪声。
2.乐音的三个特征是 、 、 。
3.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物体做 而产生的声音。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的正常休息、睡眠、工作、学习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二.新授
(一)以《点拨》“一场惊险的搏斗”引入新课 P20
(1)声与信息
蝙蝠采用 回声定位 的方法确认目标位置。
即:蝙蝠发出 超声波,根据 回声 到来的方位和时间,来确定目标 位置和 距离,根据这一原理,科学家发明了 声呐,可利用它探知海洋的深度,捕鱼时渔民利用 声呐 来获得水中鱼群的信息。
平时的“B超”就是向人体发射 超声波,同时接受 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将所携信息反应在屏幕上。
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大雨即将来临。
铁路工人常常用铁锤敲击钢轨、车轮等处,可以从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丝,机器的故障。
(2)声与能量
探究:
○1 用纸筒对着火焰敲击,观察火焰是否摇动?
○2 应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细机械(工业上)。
生活中应用超声波清洗厨房用具。
医疗上用超声波洁牙,利用超声波还可以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胆结石、肾结石、尿道结石)免除病人的手术痛苦。
(3)回声的利用
声呐装置可谓典型,回声测海深、测冰距离和敌方潜艇的方位,都是由不同功能的声呐装置完成的。声呐可向水中发射各种形式的声信号,碰到需要定位的目标时产生反射回波,接收回波后进行信号分析处理,除掉干扰,从而显示出目标所在的方位和距离。
三.巩固练习
1.以下实例中不能说明声波可以传递信息的是(C)
A.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车轮检查螺栓是否松动。
B.医生用听诊器了解病人心肺工作状况。
C.牙医用超声波洁牙
D.利用声呐测海深。
E.利用超声波为孕妇检查,可以确定胎儿的发育状况。
2.蝙蝠在夜间飞行和捕食不会撞倒障碍物,它所采用的方法叫 根据这个原理科学发明了 。
四.课堂小结
按板书进行
五.作业
《基训》.P9-10 1-16
物理教案2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2.初步了解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通过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过程与方法
1.动手参与想想做做,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主要方法。
2.阅读科学世界,了解颜料三原色与色光三原色的不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光的色散现象,物体的颜色。
难点:色光的混合。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资料(美丽的彩虹光碟)、电视机、放大镜。
学生:玻璃水槽(装水)、小平面镜、白屏、红玻璃片、蓝玻璃片、黄玻璃片、红纸、绿纸、黄纸、棱镜。
物理教案3一、导课:(实用、新颖、简洁)
1、提出问题:利用你手中的器材,怎样可以使小灯泡发光?
2、组织学生进行猜想,发表看法。(学生猜想)
3、鼓励学生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动手做实验)
4、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要使灯泡发光需要哪些条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学生思考并回答)
结论:用导线把电源,用电器、开关连结起来组成的电流通路就称为电路。(学生识记)
二、教师重点讲、讲重点,提问设疑(补助15分钟左右)
通路、开路和短路
1、教师通过教材插图讲解电路的三种状态:通路、开路和短路及短路的危害性。
2、让学生依据教材插图连接实物图,去操作通路、开路和短路。对于短路现象,可让学生去摸导线发热来体会电流过大。教师强调:短路是非常危险的,容易把电源烧坏,是不允许的,以后连接电路定要注意。(学生动手做实验,体会短路现象,认识短路危害)
3、课下思考题:短路时电路中电流为什么会很大?
电路图
1、教师引导:在设计、安装、修理各种实际电路的时候,常常需要画出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为了简单,通常不画实物图,而用国家统一规定的符号来代表电路中的.各种元件,出示示教版或画有各电路元件符号的投影片,并作说明。(学生识记电路元件符号)
2、每组挑出一名学生到黑板前进行画电路元件符号比赛,看谁画的准确,规范,及时给予表扬。其他学生在下边画。(学生积极动手画图)
3、教师演示电路图的画法。然后让学生根据电路板上的实物图画出电路图。(学生画图)
4、组织学生讨论电路图的画法,纠正错误的画法,总结画电路图应注意的问题:元件位置安排要适当,分布要均匀,元件不要画在拐角处,整个电路最好呈长方形,有棱有角,导线横平竖直,交叉连接要画圆点?
物理教案4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条件,物理教案-二力平衡。
2.会应用用二力平衡条件去分析解决、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认真观察什么是力的平衡及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的平衡;观察物体受两力平衡时力的特点。
2.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物体平衡所需满足的条件。
3.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物 ……此处隐藏14815个字……原因,可以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原子结构的微观图景,确立电子可以转移,从而使物体可以带两种电荷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解释摩擦起电现象时,应抓住以下四点:(1)在通常情况下,原子呈中性,由原子组成的物体也呈中性.(2)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3)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4)强调“摩擦起电的原因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并不是摩擦创造了电荷.”
教学 设计方案
教学 过程
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复习上一节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二是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一个原子结构的微观图景,确立电子可以转移,从而使物体可以带两种电荷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三是多启发、多诱导,使 教学 过程 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
1. 在复习上一节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
演示:用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吸引轻小物体.提问1:为什么玻璃棒会吸引碎纸屑?
提问2:若将与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靠近碎纸屑,会出现什么现象?提问3:自然界里存在几种电荷?提问4: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什么电荷?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什么?
2.进行新课
(1)物质的原子结构
①物质由分子组成.
简单介绍人类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并举例说明原子大小的数量级:经过科学家世世代代的研究,现在已经认识到,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若把原子看作球形,一般原子的半径只有10-10米左右.设想把1亿个氧原子一个挨着一个地排成一行,也只有几厘米长.原子并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人们认识原子的结构,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直到19世纪末叶,英国科学家汤姆生用实验证明了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的粒子电子的存在,从此才揭示出原子是具有结构的.
②原子的核式结构.
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绕核高速运转的电子所组成;原子核半径约相当于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原子核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实验证明:一个电子所带电量为1.6×10-19库.一个电子也可叫做一个元电荷,用符号e表示.任何带电体带的电量都是e的整数倍.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多少个电子所带的电量是1库?(6.25×1018个)
提问:那么通常情况下,物体为什么不显电性呢?(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
不同物质中的原子核所带的电量并不相同,核外电子的数目也不相同.(利用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挂图,讲解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结构.)了解物质的原子结构.
(2)摩擦起电的原因
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原子结构模型和原子得失电子的微观图景,并进一步归纳出结论:
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②失去部分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多余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
讨论: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玻璃棒带什么电?为什么带正电?
(3)摩擦起电的实质
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并不是摩擦创造了电荷.
探究活动
上物理课时,老师精心准备的静电仪器,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常常效果不明显,而满教室静观实验的学生却被自己的衣服不时电一下.因为学生的运动衣裤或其他外衣面料常常用尼龙织物的,比较结实,里面再穿件毛衣比较保暖.查一下起电顺序表就会发现,羊毛(羊皮)排最前面,尼龙排后,这是最容易起电的一套配置.每个人穿戴一套天然的静电起电设备.人的一举一动都造成摩擦,起电过程一刻也不停止.同样我们也可以理解过去的人穿不起毛衣,也没有这些化纤织物,棉布对棉布当然摩擦不出电来.
为什么面粉厂车间总要洒水以保持空气潮湿?
油罐车为什么要拖一条铁链?
手握金属棒用丝绸摩擦能不能带电?
化纤衣服面料中加一些金属线有什么用?
物理教案15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过程和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重、难点:1、蒸发、沸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2、分析一些常见的汽化、液化引起的现象。
教学器材:烧杯、水、温度计、酒精灯、铁架台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_____, 热。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_____。 热。
2、晶体熔化和凝固时的规律是什么?
3、晶体温度在熔点和凝固点所处的状态是什么?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晒在太阳下的衣服一会儿就干了,衣服上的'水那里去了?(学生猜想)
进行新课:
1、探究:水的沸腾
( ) ……提出问题
( ) ……设计试验
如何进行、需要器材、注意事项、 仪器安装、酒精灯的使用等
( ) ……进行试验
数据记录: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
海波的温度/℃
蜡的温度/℃
利用数据作出图像,学生探究、寻找规律,教师总结如下:
2、沸腾:
(1)、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液体要达到一定的温度才沸腾,沸腾时温度不变,液体沸腾的温度叫沸点。
(3)、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随气压的增大而升高)
3、蒸发:
(1)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
(2)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
(3)、蒸发有吸热致冷作用
4、沸腾与蒸发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汽化的两种方式)
5、液化(放热):举例说明:降低温度可以使气体液化(生活中水蒸气遇冷会液化)
压缩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生活中的实例)
(1)、降低温度与压缩体积是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
(2)、液化要放热(水蒸气烫伤更严重)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1、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2、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液化、汽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可以举较多的例子进行分析
可以讨论:吸热、放热是必要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