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的小学语文教案(优秀)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语文教案 篇1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主题“金钱”单元的一篇课文,记述了20多年前偶然发生在长春的真实事件。课文所写内容和今天学生的生活现状存在较大差距,教师在教学中会有一定难度,可采取让学生对20xx年前人们的生活情况进行调查和访谈的形式,以求课文中的内容能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学生体会当时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友爱和互助的优良品质。
二、学生分析
目前学生家庭的生活水平较高,对一百元的认识与20xx年前不同。学生可能不完全理解失去一百多元会引发众人纷纷“抢”助的行为和老大爷与“我”的焦急心情,所以之前必须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渗透,这样学生才能理解在这个事件中人们的优秀品质。
三、教学目标
1.理解过路行人不约而同地“抢”被风刮跑的钱,再交还给老大爷,老大爷由焦急到欣喜的心情,以及“我”矛盾变化的心理。
2.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对课文内容进行感悟。
3.抓重点词进行理解,体会重点词语在文中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教学重点
理解过路行人不约而同地“抢”被风刮跑的钱,再交还给老大爷,老大爷由焦急到欣喜的心情,以及“我”矛盾变化的心理。
五、教学难点
体会重点词语在文中画龙点睛的作用。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七、课前准备
1.请部分学生对80年代自己家庭的生活进行调查(有照片的同学可以展示给大家),也可以采取今昔对比的方式。
2.请部分学生和家人进行小会谈,了解当今社会里,家长的金钱观。
(可采取男女生分别准备某一题,也可让学生自选一题。只要能够达到实效性即可。)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带生入境
如果路上看到一个人的钱撒落在地上,你认为过路人会怎样做?
(帮助捡、抢钱、有人抢钱有人帮助捡钱……允许学生各抒己见,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
师小结:
这篇文章所写的事情发生在1980年,你们的父母那时还是学生,当时,人们生活水平还不是很高,和现在有很大差别。这些,你们已经通过采访父母了解了一些。一百多元,那时已经是比较大的数目了。失去它,是很大的损失呀!
多媒体表格:80年代一百元可以做这样的事情:(学生调查展示)
“80年代我的家”照片展示
(二)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钱被风刮众人抢,老汉心急乱如麻――“急”的感受。学习1~3自然段,
1.请同学读课文的1~3自然段,感受钱被风刮跑了之后的场面。
多媒体:刮狂风的声音
2.老师范读2、3自然段,重点读出:
不约而同、快抢啊、喧腾、突如其来、焦急、和老大爷的话
3.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当时老大爷会是什么样?失去钱,对于老大爷意味着什么?而这时,“我”又是怎样的心情呢?
教师可写副板书:(内容要随学生的答案调整)
师小结:就是说,面对人们不由分说的“抢”,“我”和老大爷都很着急,也很无奈,你能通过朗读体现出来吗?
请同学再读第3自然段。
抢钱者将钱送回,手中钱不少反多――“喜”的快乐。理解4~6自然段。
方法一:走进课文中的角色,亲身体验。
1.如果说,钱被人抢了,肯定是一件坏事,如果是你,你会有什么样的心理?(真倒霉、怨天尤人、骂这些人不道德、希望警察出现……)
第4自然段中,抢后的行为,似乎让我们感到了不同,你发现了吗?
请学生找到相关语句画出来,再读一读。
老师点拨:抢后不跑,反而朝老大爷走来,这不是真正的“抢”。文章后半部分,“抢”字加上了引号,请你读一读课文后面的部分,说说你对这个“抢”字的理解。
师小结学生的回答:当钱在风中飘的时候,任何人的犹豫可能就是老大爷的损失,只能先付之于行动,把钱拿到手里。这时的“抢”是对老大爷的帮助。这个“抢”让我们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帮助。
2.如果你是那位老大爷,当时你会怎样说?怎样做?你的`脸上会有怎样的神情?
(体会文章通过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的描写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站在旁边的“我”,此时又是怎样的心情呢?
方法二:通过朗读,感受欢乐。
能挽回损失,是老大爷的幸运,他遇到了那么多好心人,更有意思的是第5自然段,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当时那欢乐的场面。
小组分角色读第5自然段。老师请一组同学为大家朗读。
此时的“我”,文中用了一对反义词来描写心情:
大家会找到:沉重――轻松
你能试着用这两个词,表达一下作者的心理活动吗?
板书:抢“抢”
沉重――轻松
(三)精添结尾,体会作者心情
这也许是“我”意想不到的结果,当紧张的心情放松后,“我”一定有话想说,“我”会说些什么?请你用“我真想说”为课文写个结尾。再读给小组同学听。
(四)拓展延伸――联系社会现象,发表个人观点
文中讲述的真实的故事,是否给我们一些启迪呢?在今天的社会中,你有很多所见所闻,请结合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
(引导学生弘扬正气、帮助他人、懂得关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小学语文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了解目字旁表示的意义。
3、积累与目字旁有关的成语,和描写眼神的名段。
教学重点:
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教学难点:
了解目字旁表示的意义,同样是表示看的词语,词义上的.不同。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前6句话,认识6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来认识目字家族的字,学习课文前6句话,认识6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二、学习新课:
1、游戏:老师说词学生做动作,如老师说眨眼睛学生做这个动作,同时把眨字贴到黑板上。同样方法出示眯、睁、盯、瞄、瞅
2、看黑板读生字,都是形声字,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认识这些字。
3、检查识字落实较难的字,如眨、瞅
4、学习6句话
三、指导写字
……此处隐藏7115个字……图片和其他资料说明)喜鹊、杜鹃和黄鹂生活在树上,都吃害虫,是益鸟。
它们有的在搭窝,有的在歌唱,有的在飞翔,一种和谐、自然、愉快的景象。
4)、读一读第一小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a自己练习
b指名读,大家评议。
3、学习第二小节。
1)指名读这一小节。
想一想:从这段我们知道了什么?
这段讲了三种昆虫。
2)再读这一节:
这段课文写了哪些昆虫?在图上找到它们,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它们都有什么样的本
领?(方式方法同上)
蜻蜓捉蚊子,是益虫。
蝉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知了,它的本领就是在树上叫,告诉我们夏天到了。
蜘蛛会抽丝结网,来捕捉蚊子,是益虫。
3)、有感情的朗读。
4、学习第三小节。
1)指名读这一小节。
想一想从这段我们知道了什么?
这一段是关于几种家禽的描述。
2)边读课文边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它们的特点。
小猫喜欢白天睡觉,晚上捉老鼠。
小猪整天吃了睡,睡了吃,没有别的本领。
小狗给主人看门,爱啃骨头。
3)有感情的朗读这一节。
5、齐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
同桌互相读一读,要读得准确,流利、有语气。
三、完成课后作业 第三题。
1、读题目,明要求。
把词语分类写下来。
2、老师出示卡片,让学生读一读这些词语。
3、自己动脑筋,进行分类,并且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分。
4、汇报你分类的情况。
蚂蚁 蜘蛛 蝉 蜻蜓
猫 猪 狗
四、完成课后作业 第四题。
1、老师出示卡片,让学生读一读这些词语。
2、自己连线。
3、反馈。
五、布置作业 :写生字,读词语。
六、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动物都有各自的本领。鼓励认真负责的小专家。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看图,说一说这个动物属于哪一类,再动手画一画和它们是一类的动物。
小学语文教案 篇8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
3、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教学准备教师查阅、收集关于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故事、文章。
教学过程
一、回顾前文,导入新课
在前几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一位位不怕困难、苦战攻关、善于发现、极具科学精神的科学家。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极有个性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他是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步理解“最好”
1、默读课文,想一想:
①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②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他“最好的老师”?划出课文的中心句。
(怀特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迷信书本、也不要不迷信权威。)
三、读议结合,深刻理解“最好”
1、作者用哪些事实说明怀特森先生是我最好的老师?
2、老师在读这篇课文时,也不禁被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所折服,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
3、怀特森先生的哪些言行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读、划、议)
四、回归整体,加深对科学精神的认识
1、古今中外,善于发现问题并研究问题的人往往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你知道哪些事例?
(二年级学的《画家和小牧童》中敢于给戴嵩指出错误的小牧童;四年级学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敢于挑战权威的伽利略等。)
2、结合本单元前三篇课文,谈一谈你对科学精神又有了哪些认识?
五、拓展阅读,迁移延伸
阅读《嗅苹果》,读后交流自己的体会。
嗅苹果学生们向苏格拉底请教:怎样才能坚持真理?笑容可掬的苏格拉底让大家坐下来,随后取出一个苹果。他用手指捏着,慢慢地从每个同学的座位旁边走过,一边走一边说:“请同学们集中精力,注意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然后,他回到讲台上,把苹果举起来左右晃了晃,问:“哪位同学闻到了苹果的气味儿?”有一位同学举手回答:“我闻到了,是香味!”
苏格拉底再次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座位旁边走过,边走边叮嘱:“请同学务必集中精力,仔细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稍停,苏格拉底第三次从讲台走到学生们中间,让每一个学生再嗅一嗅苹果的气味。
经过三次“嗅一嗅”之后,除一个学生外,其他学生都举起了手,都说闻到了苹果的香味。那位没举手的学生环顾周围看了看,觉得一定是自己错了,于是也随波逐流地赶紧举起了手。苏格拉底脸上的笑容不见了。他举起苹果缓缓地说:“非常遗憾,这是一枚假苹果,什么味儿也没有。”
小学语文教案 篇9学习目标
①探索鲁滨孙,受到优秀文化的浸润。
②抓住文中关键语句从主人公身上汲取战胜困难和孤独的勇气
③帮助学生对作品中好的素材备份,为“由阅读的内容想开去“作好铺垫;
④引导学生阅读原著,让学生爱上阅读世界文学名著;
学习重点难点
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激发学生再次阅读原著,感知作品的人文。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初步阅读原著填写阅读摘记表。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走入故事
1.你喜欢读《鲁滨孙漂流记》这部小说吗?为什么?
2.简介作品,激发阅读梗概的兴趣。
二、阅读梗概,把握主干。
1.默读小说梗概部分,把握主要内容。
2.交流
三、走进故事,感受困难。
1、浏览梗概,联系原著内容说说鲁滨孙在荒岛生活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
2、谈话突现人物上的'恐惧和绝望。
3.浏览精彩片断,划出来描写鲁滨逊内心的孤独感和绝望的语言,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批注、交流。
4、补充材料加深体会,指导批注。
四、欣赏精彩,感受。
鲁滨逊是用什么方法来战胜自我的?
(1)通过对读形式的朗读,感受人物。
(2)从这段描写我们感受到了鲁滨孙的什么性格特点?试着用“从……中,我感受到鲁滨孙是……的人”来说明。
(3)延伸原著丰满人物形象。
五、关注经典语言,感受作品的人文。
交流小说中富有哲理,给人启示的语言,结合自己的体验谈体会。
六、全文,布置作业。

![科学教案10篇[热门]](https://img.jihtu.com/upload/592.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