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论语》

时间:2025-11-06 10:57:13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论语》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论语》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论语》,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论语》1

一.教学内容:

《论语》六则

二. 教学目标

1. 结合书下注解理解文章内容

2. 联系实际,用来指导自己的言行

三. 教学重、难点

1. 在反复诵读中作独立思考,联系本人的实际,以加深体会。

2. 学习精美的表达。

四. 知识分析

(一)孔子简介:

这里只从《史记孔子世家》中摘录几条:(1)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四边高,中低),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2)“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仓库管理员),料量平。”(3)“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4)“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效法)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5)“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6)“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7)“乃因史记作《春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8)“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志,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

(二)《论语》简介:《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前后两章之间不一定有关联。

(三)课文分析:

1.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讲解:《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子,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他们曾受业于曾参。“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2.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关于这段话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记载: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批评了他;子路于是改服而入,但颜色依旧充盈。孔子又对他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据此,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3.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讲解: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也有借鉴的意思。

4.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讲解:“士”,在《论语》中大约出现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5.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讲解: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何晏集解:“大寒之岁,众木皆死,然后知松柏小凋伤;平岁,众木亦有不死者,故须岁寒而后别之。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与君子无异,惟临利害,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二说大同小异。

6.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讲解:曾子曾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积极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消极的一面。孔子关于“仁”说过许多话,细分析起来,都跟这两点有关,例如“修己以安人”,“修己”也就是“恕”,“安人”就是“忠”。由于子贡问的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言”(实即问“道”),所以孔子拿“恕”来回答他。

【典型例题】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  ) 不亦说乎(  ) 不愠(  )

三省(  ) 罔(  ) 殆(  )

2. 填空:

《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_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     。

3.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三省:)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

(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

(6)不知①为不知②,是知③也(知③:)

(7)见贤思齐焉(齐:)

(8)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

4. 翻译下列句子: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4)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5. 所选10章,有三个方面的内容:(1)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2)关于思想品德修养;(3)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的概念。请分别就三个方面各举一则。

第一方面:

第二方面:

第三方面:

6. 试将本文中的成语举出三例,并加以解释。

7. 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

8. 在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方面,你还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请举出两例。

9.“而”的用法有:表并列、表转折、表承接,请解释下列句子中“而”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4)温故而知新()

(5)学而不思则罔()

(6)择其善者而从之()……此处隐藏6231个字…… )也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也

2、文言字词句小结(这是我们学习文言的关键一步)

(1)而:(1)表示顺接;(2)表示转接。

学而时习之( )人不知而不愠(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温故而知新(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任重而道远( )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死而后已( )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

(2)为:读wèi时,多作介词;读wéi时,多作动词。

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仁以为己任( )

(3)焉:见贤思齐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4)之:①指示代词,“这”;②第三人称代词,“它、它们”;③结构助词,“的”;④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⑤助词,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5)固定句式:

①不亦……乎?→不是……吗?②……也。→……是……。

3、当堂背诵这十则并当堂默写。《论语》作为千百年来的一部伟大的作品、作为四书五经之一应当为我们所熟识,这十则又是经典中的经典,背默是最基本的前提,只有会背默才能进一步理解其中的深意。

4、小组讨论(小组合作探究,同学们要通过自己思考发现《论语》的经典之处,发现《论语》的美)

(1)、你喜欢哪一则?为什么?(2)、你觉得哪一则对你启发最大?(3)、你觉得怎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4)、你还知道哪些指导我们如何学习的名言?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论语》6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2、吸收孔子思想精华中有益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的部分。

3、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本课拟用两课时教读。

二、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春秋时期,有一位老人到东方游历,看见两个小孩在一起争辩。他就走过去问他们争辩什么。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中午时就距离人远了。另一个小孩则认为正好相反。第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伞盖,到了中午就只有盘子和饭钵那样大了,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近的显得大吗?”第二个小孩则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到了中午,热得像把手伸在热水中一样,这不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对这个问题,老人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地说不知道。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老人是谁吗?

对。他就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生培养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第一文化伟人的孔圣人──孔子。今天,就让我们来领略孔子思想的博大与精深吧!

(二)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掌握以下字词:

愠曾子三省罔殆女凋

2、朗读成诵:

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⑴各自练读。

⑵检查背诵情况。

3、从文章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说出其大体意思,并说出喜欢的原因。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逐章逐句翻译,品味探究。每小组派1—2名代表参与全班交流。

例1:“人不知而不愠”这句话讲的是为人的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告诉我们对人要懂得宽容和理解。

例2:第四则讲的是学习方法,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是基础是前提,思考能使学习更深刻。

(四)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提出翻译上或内容理解上的难点,教师在黑板上汇总,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例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一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温故”是复习巩固旧知识,是手段,“知新”则是获取新知识,是目的。只能记诵一些知识,而不能将知识融会贯通,不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新发现的人,是不可以为师的。

(五)拓展延伸

1、再次检查背诵情况。

2、教师读《论语》中的部分章节,学生从中找出常见的成语、格言和警句来。

⑴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小不忍则乱大谋)

⑵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⑶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彬彬)

⑷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相近,习相远)

⑸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以文会友)

⑹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道听途说)

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举一反三)

⑼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名不正,言不顺)

⑽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发愤忘食)

其他,如:当仁不让;三思而后行;言必信,信必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

(六)布置作业

1、能熟练背诵全文,并把有关成语、格言、警句摘抄在笔记本上。

2、看注释,查工具书,书面翻译全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论语》7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国家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多媒体显示孔子像)(学生回答)对,他就是孔子。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关于学习的.一些论述,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关于孔子和《论语》(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预习: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教师明确有关资料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同学们自读课文“阅读提示”,慢读全文。

2.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课文:

1、听录音,朗读课文。

2、结合课下注释,串译课文。

3、了解各章大意。

A、“见贤思齐”章:见贤思齐、勇于自省。

B、“三人行”章:择善者而师之。

C、“士不可以不弘毅”章:人必须坚强并且有仁爱之心,并能坚持到底。

D、“岁寒”章:学会在逆境中求生存,不畏艰难。

E、“子贡问”章:自己做不到的,不要强加于别人。

4、小组内交流每则文意,领会蕴含。

5、教师抽查学生翻译难句

6、学生集体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7、学生跟着录音轻读,尝试背诵。

四、课堂总结:

学生小结本节内容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反思: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论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