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教育随笔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随笔吧?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具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你知道什么样的随笔才是被大家所称赞的随笔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教育随笔,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教育随笔1儿童是一个精神存在物,他一出生就蕴含着强大的精神能量,并按照自己的成长规律成长,我们的教育也会遵循孩子的年龄特点与个性特点。比如:小班宝宝的思维是形象具体的,他们的思维必须依据形象生动的参照物,并且要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关,小白兔,红萝卜是他们易于理解的,而抽象数字1、2、3的实际意义,对于他们来说理解起来就很困难。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就会使用孩子易懂易于模仿的语言,使用简单不会让孩子混淆的概念,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具激起孩子学习的兴趣等等。
幼儿园教师就像百宝箱,什么知识都要通晓一二,要有较强的综合艺术素质,包括对色彩的理解能力、对音乐的感觉能力,包括穿着,怎么样穿着得体,让小朋友喜欢又符合教师的身份,这些都是幼教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还有语言表达能力也很重要,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幼教是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桥梁,对小朋友说话要简练,听得懂同时注意层次性。对家长的建议要有指导意义,对孩子的评价措辞要准确、委婉。
作为幼儿教师,我认为理解、爱和尊重是与孩子沟通必不可少的方面,因为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之上的。再有,爱和尊重是贯穿教育始终的,肯定与支持孩子按照精神胚胎的内在规律自然发展,对他们的自然发展表示尊重,为他们的发展提供适宜的精神与物质环境,我们的总园长朱敏女士就提出过这样的教育思想“蹲下来讲话”“抱起来交流”“牵着手教育”。这一切都体现了我们对孩子的尊重与理解,同时让孩子在自然发展中体验到了无尽的爱和自由,这对于孩子建立良好的人格,铺垫辉煌的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于教育随笔2“变变乐”是以想象为主的创意美术活动,该活动主要借助一张特别设计的可合拢、展开的折叠卡来进行。这张折叠卡通过四次对折,如同两扇小门,“门”上已画有简单图像(如小蛇),拉开“门”后里面为空白,“门”上的图案(如蛇头和蛇尾)也自然被截开,这样中间的空白处就给了幼儿充分想象的空间,幼儿可以通过在空白处添画将其变为新的事物。在我园,这个活动已经有较成熟的方案,而我从研读活动方案到实施活动,经历了不断站在幼儿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是否有必要进行集体教学《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园应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在研读这个活动方案时,我首先思考这个活动内容是否有必要进行集体教学。于是,我先进行了操作体验,发现让大班幼儿仅在个别化学习中借助原有图形进行想象,并用连接的方法表现新图像,有一定难度。后来我又向活动方案的提供者沈老师请教。沈老师和我分享了她自己探究的历程:之前她尝试过将操作材料投放到个别化学习区域,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大多数幼儿难以完成,原因是幼儿没有掌握方法。看来,这一内容有必要开展集体教学活动。
●如何引导幼儿打开思路在前期操作体验时,我认识到如果原形过于具象,就会阻碍幼儿的想象。那么如何启发幼儿想象,打开幼儿的思路呢?我首先对原形作了调整,以简单图案为主,去掉细节部分,以帮助幼儿借形想象。同时,我在教研组活动中提出了上述问题。经验丰富的教师与我分享了他们的策略,比如,教师可通过有效追问进行启发,或让幼儿互相启发,教师还可以创设情景启发幼儿思考。在大家的帮助下,我渐渐有所领悟,活动中,当幼儿思路被局限时,我便通过有效追问或让幼儿互相学习来帮助幼儿打开思路。比如,我问幼儿:“没有身体的小蛇可以变成什么?”幼儿沉默了片刻,说“像一条折断的蛇”“像毛毛虫”“像蚯蚓”“像小芽芽”等,看来幼儿仍然脱不开小蛇的原形。于是,我首先肯定幼儿的想法,接着追问:“花园里有小芽芽,还有什么?”有幼儿马上说道:“还有乌龟!”幼儿的思路逐渐打开了。我及时鼓励他们:“接着想,还能变什么?”我还有意识地将折叠卡转个方向,如将原本是水平方向的“小蛇”转一转后变为垂直方向的“小蛇”,以启发幼儿换个角度思考,从而产生新的想法。这一环节就是要让幼儿尽情表达,大胆想象,理解“变”的方法。
●如何解决教师“教”的痕迹过重的问题在第一次组织活动时,我发现不少幼儿参与的兴致不高。教研组的教师与我一同分析原因,认为活动中教师“教”得过多,游戏规则、玩法都由教师直接告诉幼儿,没有给幼儿表达表现的机会。研讨中,有的教师认为美术活动中不教是不可能的,有的教师认为教师的教可能会限制幼儿想象的空间,剥夺幼儿自主表达表现的机会。我的体会是,美术活动中必然有需要教的内容,关键是怎么教。若教师急于向前进一步(急于教),幼儿可能就会往后退一步(不愿思考或懒得思考)。在这里,教师所扮演的应是一名“隐形”推动者的角色。
比如,在原方案中教师直接告诉幼儿游戏规则:一要“变”得和别人不一样,二要把“变”出来的东西画在折叠卡里面。对此我作了调整,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自己制定规则:“你们认为自己的宝贝跟别人一模一样的好,还是把宝贝变得独一无二的好?今天我们玩‘变变乐’的游戏,你们觉得是把想变的东西画在折叠卡的`外面让别人一眼就看到是什么好玩,还是画在里面让大家猜猜是什么好玩?”尽管规则依旧是预设的,但我改变了表达方式,淡化了“教”的痕迹,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幼儿内化了规则。又如,在幼儿创作的过程中,我会请同组幼儿说说想变什么,引导幼儿互相听取同伴的想法,从而将自己的宝贝“变”得跟别人不一样。
●怎样让分享交流更出彩美术活动中,分享交流环节也是“重头戏”。原方案中教师以集体呈现作品、逐个介绍为主,既花费时间又缺少趣味。因此,我提出了“怎样让美术活动的分享交流更出彩”的问题。问题提出后,教师们在教研活动时对分享交流的价值作了分析,即分享交流的目的是传递方法、梳理经验、延续兴趣。接着,我围绕这三点对分享交流环节作进一步完善。我通过“变身”游戏让幼儿互动起来。“一二三,变身!”请幼儿互相猜猜同伴变的是什么。幼儿在“变”和“猜”的游戏中感受创造、表达的乐趣,学习“变”的方法。幼儿无论猜对与否,过程都是“好玩”的。
孩子在发展,我也在成长。我意识到:只有对幼儿的学习特点及发展规律有足够的认识,才能提高集体教学的适宜性和有效性。
关于教育随笔3阳光明媚,万物复苏,天气开始渐渐的暖和起来,一起都展现出了生机盎然的景象,中四班的孩子在我们幼儿园里也注入了新的能量。记得那是三·八妇女节那天,我们班的宝宝们要祝自己的妈妈节日快乐。他们要给妈妈一个拥抱,一个深深地吻;他们要把自己亲手画的画、亲手制作的纸杯花送给妈妈;他们希望妈妈们能听到宝宝们演唱的.歌曲--《我的好妈妈》;他们希望妈妈能听到宝宝们说一句:"妈妈,我爱 ……此处隐藏5043个字……少。一个孩子出现问题对幼儿园来说是1/400,对一个家庭来说就是100%。所以无论在生活照顾还是教育教学上都要精益求精。
关于教育随笔11开学有两个月了,孩子的常规还是不是很好,我分析下原因:孩子们都长大了,比较活泼好动,也有自己的主见了,什么事情都想着亲子尝试一下,有什么问题当然也要叽叽喳喳的一起探讨,这一系列的原因导致班级的常规停滞不前,在幼儿园让孩子们养成一个好习惯是重中之重,所以咱们必须透彻的了解孩子们的心理。让他们做的更好。
咱们两位老师要一步一步的认真的谨慎的来培养孩子的常规,只有做好了这个工作,孩子们各方面的'能力才有提高的可能,于是咱们两位老师又重新开始对我班的孩子进行常规方面的培养。在一次教育活动开始之前,我要求孩子们要上课了,要用很神气的样子坐在位子上准备上课。可是这时候,有的孩子已经坐的很神气了,有的孩子还是在一起讲话,影响整体的课堂效果。这时候我马上表扬了坐的很神气的那个小朋友林林,我说:“小朋友们,你们看AMY多神气啊,她可是一个爱学习的小朋友,咱们小朋友都要跟她学习啊,这样才有机会做小班长,值日生呀!”这时候在讲话的DAN马上坐的很笔直,看到他这样,我马上表扬他,说:“大家看,Dan也坐神气了!”不一会儿,所有的小朋友都坐神气了。
原来,孩子是喜欢老师多鼓励表扬他们的,所以作为老师的咱们也要随时抓住孩子在生活中的闪光点,随时给予他们鼓励与表扬。觉得自己也是很棒的,让咱们的教育出来的孩子都充满自信,勇敢面对以后的生活。
关于教育随笔12淘淘小朋友是在中班的时候才来的,刚来的时候,哭了一段时间后就很快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早上来园的时候能跟妈妈说再见,表现一直不错,上课能认真听老师讲课,积极回答老师提出来的问题,但是淘淘今年暑假回来后的'情况就不像以前了,回来后,淘淘上课不认真听讲,老是走神,老师提问也是多半不会,情况非常严重。
通过和妈妈的谈话了解到,淘淘暑假大部分时间都在姥姥家,跟着姥姥姥爷,跟着老人老人心疼孩子,所以纵使淘淘养成了这些习惯。大班的我们就要接触到写字,字母,算数这些,淘淘上课不认真听,这些就很难理解,我们上课也难免会说淘淘两句,淘淘就出现了不想来幼儿园的情况,早上跟妈妈说再见页很不情愿,拽着妈妈的手不放,甚至会流眼泪。
从这个月开始我们每天都会奖励表现好的小朋友,连续几天也奖励了淘淘,现在淘淘来幼儿园能跟妈妈说再见,上课认真听老师讲课,回答问题也像以前积极了,看来奖励的作用很大嘛。
关于教育随笔13一提到“国学”在我脑海中出现的就是“之乎则也”,这些仿佛离我们太遥远了,和我们的生活也联系不大。抱着些许疑惑,我来到了泉州市第三期国学培训班。在听完苏文普老师的讲座后,我被我们的传统文化深深震撼了。国学是中国之学,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中创造的文化。千百年来,就是这些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从而出现了孔子、孟子、墨子等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这些思想家的思想积淀就像涓涓的.细流,流淌千年,在中外历史上的影响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近年来,国外不断掀起一阵阵的“中国风”。
苏老师以一个个鲜活的经典故事,让我感受到了古圣先贤是炎黄子孙的榜样和楷模,国学经典更是中华民族子孙后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粮。可现在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下,人们对传统国学的认识和传承正在消失。因此我们要把这些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传承传统文化,就是对国人进行“根”的教育,“魂”的教育。所谓“人不通今古,马牛而襟裾”,一个民族的知识要今古贯通,只懂今不懂古,知识就不完整‘不全面。因此,要让孩子从小接受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教育,接受礼让、诚信、谦和、孝敬等传统美德的熏陶。
总之,经典国学的教育与传承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一朝之力,贵在坚持和宣传,作为一名学期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把传统文化传授给我们的下一代,让下一代了解传统文化、认识传统文化,从而传承传统文化。
关于教育随笔14现在天气热了,为了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我们平时用来放馒头的餐盘我就让孩子们自己去洗,孩子们对与这件“新鲜事”也都乐此不疲。但是就在前两天,园里为了让孩子洗手时洗得更干净,在水龙头的两边放了肥皂。中午我照常找了两位小朋友去洗餐盘,没一会,一位小朋友跑来说:“老师,她们都在用肥皂洗盘子呢“。我一听马上就跑了过去,很生气的就问:”你们怎么能用肥皂去洗盘子呢,不知道肥皂只是用来洗手的吗,不用你们洗了,快回去吧“!亚茹和嘉怡都低着头默默的走了。我便把盘子重新用清水洗了很多遍,又用开水烫。我边做边想,孩子们为什么会想到用肥皂去洗盘子呢?或许她们只是想把盘子洗的更干净呢。想到这里我突然意识到或许我真的.是错怪了她们。我回去就把他们两个叫到跟前问:“你们为什么要用肥皂洗盘子呢?”她们小声的说:“肥皂可以把手洗干净,不就可以把盘子洗的更干净了!”我听到这里真的不知道要说什么了,只是把她们搂在怀里说:“对不起,对不起,是老师错怪了你们”。她们却仰着天真的小脸对我说:“没关系的,老师”。
这件事让我想了很多,孩子的想法是很天真很简单的,有时我们真的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事情发生了多问一下原因,不要那么武断的判断孩子的对与错,给他一个辩解的机会,或许就会有意想不到的答案呢!
关于教育随笔15在大多数成人眼里,那些说话温文尔雅,性格文静老实,做事循规蹈矩的孩子是"很听话"、"很懂事"、"很顺眼"、"很讨人喜欢"的乖孩子。殊不知这一"乖"字,压抑住了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的自由发展。
我们班上有几位"乖"孩子,遇事低眉顺眼,唯唯诺诺,一味驯服,从不表达与老师不一样得意见、想法。说句心里话,老师们、家长们都喜欢"乖"孩子,但从教育的角度想,我更希望充分发展孩子的个性,让他自由发展、不受压抑。
现在许多孩子怯懦而谦卑,习惯接受指令,缺乏冒险、坚强、泼辣、勇敢的素质,应该说和传统的`教育思想"不能干这,不能干那"有很大关系。我们不能总以大人的标准去苛求孩子。对孩子应当宽容些,允许他们淘气些、顽皮些,鼓励他们对事物提出自己的看法。因为在某些淘气顽皮的背后,往往闪烁着智慧的星光。
有一次,班里平时比较淘气的几位小朋友在厕所好长时间没有出来。我走进去一看,原来几个小朋友围在地上看蚂蚁,嘴里还不听得说着:"你看小蚂蚁排着队爬""让我看看它们有几条腿",我听着他们的议论,觉的很有意思,他们正处于一个不稳定的阶段,他们善于探索,喜欢冒险,老师要保护孩子的这天真好奇的个性,保护他们创造性思维的源泉。这是随机教育的最佳时期。于是,我蹲下来告诉孩子们天可能要下雨,小蚂蚁正忙着搬家,孩子们的兴趣非常高。我借此机会让孩子们认真观察蚂蚁并把它们画出来。
孩子的淘气不是件坏事,关键是怎样对淘气的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如果当初老师是一句呵斥的话,也许就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几年前,冰心老人曾经送给老师和家长一句话:"淘气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让我们的孩子的个性自由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