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节随笔(集合1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对随笔应该很熟悉吧?随笔是一种散文体裁,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为了让大家在写随笔的时候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端午节随笔,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端午节随笔1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都特别爱吃粽子,但不是常吃。有个节日要吃鸡蛋,戴“花绒”,这才由大人口中得知这个节日是五月端,而我们只关心能否吃到粽子,对于为什么叫五月端,就一无所知了。
五月端在祖辈心中是有分量的,和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冬节一样隆重。这时大人们煮鸡蛋给我们吃,而平时是很少吃到鸡蛋的;大人们给我们买红黄绿三色的“花绒”,绾在我们手腕上,脚腕上,戴在我们脖子上,说这样可以避灾辟邪,让我们长命。那时有骑着自行车的贩子走村窜巷地叫卖“花绒”的,“花绒”裹在一个滴溜骨碌的六棱柱架子上,色泽绚丽,柔软。每当这时看到他们,我们就会央求大人们给我们买;开头有一个人买了,渐渐地就围了一圈人,挑选,讲价,仿佛成了街市上一个亲切,热闹的摊点。
端午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吃粽子。九十年代,街上很少有卖粽子的,我很少吃过粽子,对粽子是陌生的;但看到别人吃粽子自然是异常羡慕的,只有有钱人家的孩子才可以吃粽子的。我也吃过几回粽子,是亲戚家送来的,芦苇叶包的,三棱锥形,馅料是黏米和红枣,甜,黏,香。吃过了一回,还惦记那个味道,每当看见芦苇就容易想到粽子。每逢这个节日,村里富裕人家的一些老实、有礼貌的孩子们就会,依偎着家人到河边采摘新鲜的芦苇叶,要又大又宽的那种,回家洗干净,开始包粽子。包粽子是个艺术活了,我们又不会参与,只知道粽子好吃,对包粽子却也是着迷的;无奈哦,只得羡慕,心里直流口水了。粽子的味道和工艺对我有着很大的魅力,对这个吃粽子的节日也就“上心”了,懵懂中,期望这个节日早早到来。
如今又到了吃粽子的节日了。这天,下起了小雨,只有中午晴了一会儿;然而,没有丝毫影响人们的激情。人们走到街上买了各种东西,蔬菜,肉,鸡蛋等等,为准备一份端午的盛宴而忙碌,像往年一样,想过一个祥和吉庆的节。人们以过节来纪念过去的岁月,犒劳自己,感受着生活的美好。这样可以鼓励自己努力工作,给儿孙带来乐趣,合家盼望着幸福,平安,喜庆;可以凝聚家人的心,让家的味道变得浓烈,芬芳。这天,我还是吃着煮鸡蛋,味道还是如小时候的香,对粽子就不那么十分渴望了。周围的孩子们也不戴“花绒”了,有的只穿着由红色绣花的绸缎做的裤子,有的打扮和平常一样,在门口调皮的玩耍。几乎家家门上都插着艾草,这一点至今没变 。
小时候吃粽子已变成心中一段美味的回忆了。那时大人们只知道端午节是祖辈们定下来的,规规矩矩地过节享受就是了,却很少有知道来历的,也很少给我们讲起。直到我上了初中,学了屈原的一篇文章,才知道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屈大夫的,也叫做端午节。我得知屈原是一位忠诚的大臣,写下了一部名作《离骚》;但受到恶人的排挤,无奈最后投江而死。《离骚》比较难懂,我只记得 “哀民之多艰”这一句。我虽然难以理解《离骚》,但同情屈原的遭遇。端午节人们包粽子投入江中,祭奠忠诚大夫,与英魂共享美食、安乐,寄托了哀思,也彰显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现在,即便吃不到粽子,只要想到或看到粽子,就会生起欢喜之感,好像每天都是吉祥的端午节。我知道人们用绿芦苇叶,包着黏米,大红枣,芝麻之类的馅料,包成三棱锥形,用白线捆好,放到蒸笼里蒸煮,熟了的粽子成灰绿色,鼓鼓的外形,吃起来,味道没得说。记得有一次在长途车站,我买了一个粽子,花了五元钱,味道一样甜。虽然贵点,我仍感到很满意,当然也有很多人买。
有时候,我想,粽子为什要用青绿色的芦苇叶包成?人们可能也有这个疑问吧。这要先从芦苇说起。传说神仙喜欢在芦苇盖的棚子下乘凉,芦苇就意味着吉祥如意,用芦苇叶做的'粽子就沾上了喜庆的含义了,能给人们带来好运气。观音菩萨喜欢竹叶,竹叶就成了吉祥的代称了,所以有的地方人们喜欢用宽大的那种竹叶来包粽子,图个吉利。那种竹叶也类似芦苇叶。
许多人们为什么爱吃粽子?我以为,粽子味道固然是美的,但粽子也是一种素食斋饭,就像腊八节人们喝腊八粥一样,吃粽子寓意着虔诚之心,以祈求神灵祖宗的保佑。
人们把煮熟的粽子,拿一些投入到河流江湖中来纪念屈原大夫,表示哀悼,为什会有这个举动?每个人的看法可能不同。诸葛亮渡泸水时,受到阻碍,就曾以羊马的肉做成馒头,投到泸水中祭奠水中的亡灵,或超度他们转世,或劝导他们随队伍回归故里。祭祀完了,风平浪静,顺利渡过泸水。可见在那时候已经有投食物到河里祭祀亡魂的做法了,之前也一定有这样的古老做法。所以用粽子来怀念屈大夫,也是随古风的。“神鬼之德,其明盛矣!”尊重逝去英灵,早已是一种风土人情了。
念端午节,对屈大夫的《离骚》一书也倍加敬重了,定犹如他这个人一般璀璨夺目,我心中生起一个念头:要趁这个端午节,手捧这本千古绝唱的奇书来,让心灵化入书中,体会仁人的德行,作一场情感之旅。
端午节随笔2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最多的的就是:为了纪念浪漫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今天我园为过端午节给孩子们准备了粽子。每天我们拿点的老师总会把下午的.点心一起拿上来,可是今天当孩子问我们:老师今天下午吃什么点心啊?我们给孩子一个微笑,回答:神秘点心。下午很快到了,当宋老师领来“神秘点心”。粽子的时候,孩子们都大声的说:老师我们最喜欢吃粽子了。宋老师问:孩子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吃粽子吗?
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个叫杨芷言的孩子说:老师是不是因为过端午节啊?
宋老师笑眯眯的告诉孩子们:是的,因为要过端午节所以吃粽子。并说顺便给孩子们传播了一些端午节的知识,虽然我们的孩子还小不懂得那么多,但是从孩子们吃粽子开心的表情中,我们老师都得到了莫大的欣慰。吃过粽子之后宋老师又带着孩子们制作了一个叫“五彩球”的手环,并告诉孩子们,我们制作的这个东西可以辟邪哦,虽然我们不迷信但是我们尊重我们祖辈人们留下的过传统节日的习惯。
今天的孩子懂得了,端午节的习俗,还懂得很多的知识,希望我们的孩子们以后的日子里快乐成长。
端午节随笔3每年的端午节前一天,老婆都要亲手包制一锅粽子给家人吃。尽管超市里出售的粽子种类齐全,花样繁多。
老婆始终认为,只有自己亲手包制的粽子才最可口,最有端午节的味道。
农历四月底,五月初。老婆就把包粽子所需的各种材料都给买了来。有粒大色白的糯米;浓绿新鲜的棕叶;有又宽又长的马莲;也有红红的大枣;颜色不一,酸甜不等的葡萄干儿及上好的五花肉。
老婆包制的粽子,最大的特点是个儿大,三角形状周正,捆得结实,味道存正。如果是凉着吃口感更好,糯米qq的,大枣葡萄干儿的`酸酸甜甜,红烧肉的满口留香,称得上是我家 ……此处隐藏7386个字……开始凑趣。只见妈把两三片粽叶瞬间就卷成漏斗型,然后用右手在盆里捞起粘米放到粽叶 里,再在里面放上大大的甜枣,然后把水撩在上面把粘米铺均匀,接着我是怎么也学不会了。我包好的粽子几乎都是漏的,而且形状也不对,于是妈妈重又教我,可 是笨笨的我怎么也学不会,于是我索性不学了,坐在那里看着妈妈包,妈妈手疾眼快,那么多粽子妈妈包了几个小时,终于包好了,就在大锅里煮,闻着粽香味,我 和弟弟心里馋馋的,可也只能等到时间到了才可以吃到嘴,妈妈说将煮好的粽子要用凉水多泡一会,吃着才好呢!
第二天端午节,早上爸爸很早就起了床,在家里的大门上都插上了艾叶,据说端午这天插艾叶可以避邪,也许这些都是风俗习惯,或者迷信吧。妈妈将头天晚上煮好 的粽子放到凉水里,煮鸡蛋、鸭蛋、鹅蛋,有咸的也有淡的,粽子一盆蛋一盆,吃粽子撤上白糖,吃完之后我和弟弟美美地去上学。
老家的端午是北方的端午,也是少年时代的端午,也是贫穷困苦的端午,也是快乐天真的端午;新家的端午是南方的端午,也是我中青年后的端午,也是生活进步的端午,更是思念感悟的端午。“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不知不觉我已经多年没有在端午时节看到麦儿黄了。
儿时的印象里,看见一群妇女、姑娘围着卖货郎叽叽喳喳购买五彩丝线和绣香囊用的料子时,便知端午节就要到了。村里的孩子全都一样的被那五彩的`灵物庇护起来,撒欢野性地满村里跑着。
那时的端午节总是赶在麦口,五月的麦垅早已呈现黄澄澄的气象。含我在内的一群小冤家总喜欢聚在地头,各自在麦地中挑选几穗,蹲下来小心地用力搓着,吹去麦 芒和硬壳白膜的胞衣,剩下一小捧饱满黄绿的麦粒,填进自己的嘴里,香甜的肉感连同新鲜的浆液让人满口生香。生产队里看麦的“秃大辫”(我们村上的一个光棍 男人)出现在离我们五十米开外时,我们立刻一哄而散,那感觉如山高似水长。
姐忆的不是端午,是快乐;吃的不是粽子,是心情。
端午节随笔13今天是端午节,我们一家去妈妈那里蹭饭了,女儿由于下午要上课就没有去成。妈妈听说我们要去,很开心,说天还没亮就起床煮粽子和鸡蛋了。到了家里,还是那很熟悉的味道,妈妈的笑容一直挂在脸上,尤其是看她最爱的小外甥来了,妈妈特高兴。因为儿子是妈妈一手带大的,所以对儿子特别有感情。一整天我和儿子都跟在妈妈的后面,和妈妈聊聊家常,那种感觉很亲切、很温馨。临走时妈妈准备了好多东西给我们带着,后备箱几乎都要装满了,有草鸡蛋、家里种的绿色蔬菜、花生米、粽子、肉丸、饺子等等。这些都是妈妈提前准备好的,妈妈还专门向四姨学习如何用鸡蛋和面油炸花生米,真的很好吃的。关键是妈妈对我们那份浓浓的爱意,已经足够我们感动了。
每次回家,妈妈都会准备好多东西给我们带回家,说家里的这些东西没用农药和化肥,吃着放心。而且还准备了一桌我们爱吃的饭菜,每次我都吃得饱饱的,瞧,有这么能干的妈妈,我什么都不会您可以理解了吧!所以我不会做饭是有理由的。我小时候宁愿去地里干活,也不愿意做饭。感觉小时候的我就是一个男孩子,男孩子会的我几乎都会,女孩子会的好像我都不怎么会。所以我的骨子里还是有一种男孩子气的,貌似也没有女孩子的`那种温柔、可爱。这个必须检讨,我得深刻反省一下啦!好在岁月的年轮把我魔变回来了,现在终于成熟长大变老了,也是一大进步哦!
其实小时候好像妈妈也不怎么管我们,任由我们自由发展,也没有太多的约束和呵斥,我们就这样在无拘无束中慢慢长大,同时拥有一个值得回忆的美好童年。现在有翅膀了,飞走了,家里就剩下妈妈了,其实妈妈是很想念我们的,但在电话里总会说:“那么忙,就不要回家了,家里什么都有的!”我们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常回家看看,带上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心意一起回家!
端午节随笔14夏季最期待的节日就是端午了,看着那三角形状的粽子,就直馋人;闻着艾草淡淡的香味,却也沁人心脾,划龙舟,赶鸭子,都是我最喜欢的节日娱乐。雄黄酒的传奇故事,熏苍术的祝福,无不透露着节日的喜庆。
端午吃粽子是从古传承至今的一个重要习俗。包粽子主要是用荷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都统称为粽叶。粽子的传统形状一般都是三角形的,人们都会根据粽馅为粽子命名,全是糯米的叫糯米粽;糯米里掺合小豆的叫豆棕;掺枣子的是枣棕。在很久以前的考试当中,家长大多都会给孩子包几个枣棕带上,因为枣棕又叫“早中”。剥开那层墨绿的外衣,露出里面雪白的米肉,甜糯的香味,早已将我的馋虫勾起来了。甜糯的粽子,这是端午味道。
端午在门上挂艾叶,蒿草,白芷等植物,也是端午的一个传统习俗艾叶、蒿草、白芷都是属于中药的。先煮两个鸡蛋,等鸡蛋煮好以后,从中间剥开蛋白,取出蛋黄,在原本蛋黄的位置放入用艾草或蒿草包住一件银饰品,合上鸡蛋,用纱布包住,塞到嘴里,可以驱寒、治咳嗽。艾叶,蒿草的清香是端午的味道。
赛龙舟也是端午的`重要习俗之一。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河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以后,每年五月初五划龙船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在我的家乡每年都会举行赛龙舟比赛,还会在江面放置许多鸭子,几个龙舟队伍相互竞争,那个队伍抓到的鸭子多,那个队伍就获胜。每年,我都会站在江边,看着江面上龙舟队伍的奋勇激进,看着他们的比赛。龙舟对屈原的纪念,这是端午的味道。
传授屈原投江之后,屈原家乡的人们为了不让蛟龙吃掉屈原的遗体,纷纷把粽子、咸蛋抛入江中。一位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说是可以药晕蛟龙,保护屈原。一会儿,水面果真浮起一条蛟龙。于是,人们把这条蛟龙扯上岸,抽其筋,剥其皮,之后又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黄酒抹七窍,以为这样便可以使孩子们免受虫蛇伤害。薰苍术是端午的传统习俗活动之一,就是民间传统用苍术消毒空气;将天然的苍术捆绑在一起,燃烧后产生的薄烟,不仅会散发出清香,还可以驱赶蚊虫,令人神清气爽。雄黄的传奇,薰苍术的祝福,这是端午的味道。
千年的传统延续至今,每一样习俗都被传承,端午的味道也被记忆。甜糯的粽子;奋勇激进的赛龙舟;清香的艾草;传奇的雄黄;神奇的薰苍术。这都是我记忆中端午的味道。
端午节随笔15等车间,闲于无事。徘徊在车站不远处,呆望来来往往人群。
真得像朱自清说的那样匆匆。
见到粽子飘香的小摊,才记起已近端午了,屈原的忠贞、忧伤、愤恨又在心中起了动荡。
在那江水的深处,诗人一身布衣,怀抱诗篇,长发和水草缠络,一束忧伤的火焰在明亮的眼睛里愤怒地燃烧。屈原啊!秦军的铁骑,早已踏碎你心中的祖国,你满腔的愁绪,将如何流去?你,只有纵身一跃,让滚滚的波涛载着你的'魂魄,你的热血和冰冷的江水永不停止地翻腾。
可小小的汨罗江又怎能容得下你的愤怒?
江水平静了,也许你累了,我却仍然听见你的喘息。你低声的喃语,是水草勒着你的脖子,还是鱼儿调皮了?你为何又不愿回来?大规模的打捞却也不能捞起你的 骨颜,只能让你葬于汨罗江内。
是你不想,不敢知道这变成了一个怎样的世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