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古诗

时间:2025-10-11 13:06:13
清明节古诗(集合15篇)

清明节古诗(集合1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清明节古诗,欢迎阅读与收藏。

清明节古诗1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寒食

【唐】韩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

【唐】戴叔伦

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

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

传镜看华发,持杯话故乡。

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

清明后登城眺望

【唐】刘长卿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唐)韩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上子孙来?

《清江引清明日出游》———(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清明节古诗2

清明节的古诗赏析:清明日对酒

清明日对酒

朝代:宋代

作者:高翥

原文: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赏析

诗歌首联两句是远景,一句写物景,一句写人景。据此,我们不妨这样想,诗人在清明节这一天来祭扫,未到坟茔聚集之地,即以目睹此景,因墓地往往在深处,怕妨路径,故一眼必是望到远景。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呢?“南北山头多墓田”,“南北”当是虚指,意即四面八方。是不是就可以解成“四面八方的山头上有很多墓田”了呢?难道我们竟没有体会出诗人说这句话时无限悲凉的口吻吗:“(你看啊!)四面八方的山头上竟然有这么多的墓田,(那些可都是死去的人啊!)”这样解就丰满得多了。下面人景也就很是顺理成章了,墓地多,自然来祭扫的人也就多了:“清明祭扫各纷然”。可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各”指每家祭扫每家的毫不相干,“纷然”则指人数众多。那么既然人数众多,何以“各人自扫门前雪”呢?难道不会出现相互帮助、相互劝慰的场景吗?须知道,人们一般只有在什么情况下才会互不搭腔,就是已经痛苦难过到了极致,以致习惯成自然,各自心知肚明,无需多言。

颔联两句,诗人走上前去,镜头拉近,细节刻画物景与人景:“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字面上很好说,就是说冥纸成灰,灰飞漫天,好似白色的蝴蝶;相思成泪,泪滴成血,仿佛红色的杜鹃。可为什么要以纸灰作蝴蝶,泪血作杜鹃,而不是旁的什么?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美丽的神话中有庄周化蝶、杜鹃啼血的范式。那么就清楚了:原来蝴蝶是沟通阴阳二界的使者啊,冥纸当然就是起到这样的作用;同样的,相思要怎么样来表达才最恳切,总不至于老是“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一类的吧,这样就浅薄了。“我”要告诉阴间的人,“我们”想你想得都把眼泪哭干了,现在啼出来的是血啊!这种震撼力,实在是难以言表的。

颈联承接上句,依照时间发展续写诗人的所见所想:“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出句当然是虚景,哪里会有这么巧让诗人碰到狐狸在冢穴里面睡觉呢!不过是说,一天的祭扫结束了,日薄西山,人人各自归家,但“我”知道,只有一种动物是不会离开的,那便是狐狸。你凭什么这么说?虽然“我”没有看见,但“我”竟连“狐死必首丘”的`道理也不懂吗?你们这些人,祭扫之时哭哭啼啼,平日里哪里见到你们有丝毫的伤心难过?狐狸却不同,它们始终对同伴、对“家庭”忠诚无二,即使死了,也要将头对准丘穴的方向!真是“狐犹如此,人何以堪”啊!这一层强烈的反差不经仔细的推敲是得不到的。

可是哪里知道反差更强烈的还在后头:晚上回到家来,看到孩子们在灯前玩闹嬉戏,他们怎么会知道“我”的心酸,怎么会知道生离死别的痛苦?这于我们来说,又是一个极大的冲击。可是还不止如此,我们再挖掘下去就发现:这些孩子都还那样弱小,是那么天真无邪,可是终归要长大,终归要衰老,终归也要死去,这是天命所在,是多么得令人遗憾,令人神伤。你看,这里正好与首联我们提到的诗人厌倦死亡的思想相照应了。是不是吃了一惊,短短十四个字,居然内涵多至如斯境地,且皆为感人心魄,发人深省之语。

尾联诗人要总结了,也算是表达自己的态度:“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应当说这是比较易见的文人士大夫的心理常态,就是及时行乐。我们读到这里,定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古诗十九首》里那么成系统地高唱“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或者会更直接想到“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但果真如此简单吗?我认为关于这一点我们存在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即并未区分与判断抒发及时行乐思想究竟是已臻化境,心本开阔,还是无奈愁极,故作旷达,这一点是极重要的问题,是可以作为专题来研究的。就高翥这首诗而言,显然是故作旷达 ……此处隐藏7474个字……拾翠侣,共携赏、凤城寒食。——李甲《帝台春·芳草碧色》

49、还始觉、留情缘眼,宽带因春。——吴文英《渡江云三犯·西湖清明》

50、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辛弃疾《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清明节古诗12

1、有个关心处,难相见、空凝睇。——杜安世《鹤冲天·清明天气》

2、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孟浩然《清明即事》

3、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4、梨花榆火催寒食。——周邦彦《兰陵王·柳》

5、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高启《清明呈馆中诸公》

6、舞腰那及柳,歌舌不如莺。——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7、府酝伤教送,官娃岂要迎。——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8、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贾岛《清明日园林寄友人》

9、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10、一樽径籍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赵鼎《寒食》

11、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沈佺期《寒食》

12、日斜无计更留连,归路草和烟。——薛昭蕴《喜迁莺·清明节》

13、蹴球尘不起,泼火雨新晴。——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14、画眉烦女伴,央及流莺唤。——纳兰性德《菩萨蛮·阑风伏雨催寒食》

15、时霎清明,载花不过西园路。——吴文英《点绛唇·时霎清明》

清明节古诗13

一、《清明日忆诸弟》

韦应物(唐)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

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二、《湖寺清明夜遣怀》

李群玉(唐)

柳暗花香愁不眠,独凭危槛思凄然。

野云将雨渡微月,沙鸟带声飞远天。

久向饥寒抛弟妹,每因时节忆团圆。

饧餐冷酒明年在,未定萍蓬何处边。

三、《寒食》

韩翃(唐)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四、《清明日曲江怀友》

罗隐(唐)

君与田苏即旧游,我于交分亦绸缪。

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

鸥鸟似能齐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应寒食,遥望江陵一泪流。

五、《清明后登城眺望》

刘长卿(唐)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六、《闾门即事》

张继(唐)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节古诗14

1、行云去后遥山暝。——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2、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王安石《壬辰寒食》

3、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王安石《壬辰寒食》

4、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5、想东园、桃李自春,小唇秀靥今在否。——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6、指点牡丹初绽朵,日高犹自凭朱栏,含嚬不语恨春残。——韦庄《浣溪沙·清晓妆成寒食天》

7、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8、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辛弃疾《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9、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10、遥怜巩树花应满,复见吴洲草新绿。——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驿》

清明节古诗15   写清明节的古诗一:《清明》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点评:由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虽然无论智愚高低,

最后都是篷蒿一丘,只是人生的意义却大不相同。这正如当代人所说,无论你作官还是为民,最后都要回到同一个点:老去。只是生命的过程并不一样。作者这首清明诗,立意就深刻了很多,不仅仅是凭吊亡人,更是警醒活着的.人。

  写清明节的古诗二:《寒食》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点评:与其他写清明的'诗作不同,这首诗明显地赋予了政治色彩。唐代于清明前在宫中赐大臣们清明烛火,于是,那些蜡烛之火燃起的烟雾笼罩了宫殿,并四散开去,巧妙地讽刺了特权及权贵之多。

  写清明节的古诗三:《闾门即事》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试上吴门窥郡廓,清明几处有新烟。

点评:此诗精妙之句是“清明几处有新烟”,无新烟,说明四处都在凭吊亡人,那燃烧纸钱的烟分明是去岁的,年年依旧,思念依旧。特别是“试上”一词,把作者不敢窥望凄凉之景的.心情生动地勾画出来了。

  写清明节的古诗四:《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点评:这是流传最广的.一首清明诗。最精彩的词句是“欲断魂”,凭吊的人那种悲伤之情跃然纸上。后人还将这首诗以不同的断句方式改编成情景短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写清明节的古诗五:《江城子》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点评:这是一首写于清明时节的爱情诗。苏轼19岁与王弗结婚,夫妻琴瑟调和,恩恩爱爱。没想到十年后王弗亡故,归葬于家乡。妻故十年后,在密州做官的'苏轼在清明时节梦见了亡妻。生者与死者虽然幽冥永隔,却“不思量,自难忘”。特别是梦中夫妻相顾无言的情景,令人感动。

  写清明节的古诗六:《寒食野望吟》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点评:白居易在这首诗中擅长用描写来渲染氛围,那随风而吹的纸钱,那一座座古墓,都给人萧杀之感,也让人顿生幽古之情。棠梨白杨本是风景所在,但在白居易的`眼里,“尽是生死离别处”,道出了人生之无常。

  写清明节的古诗七:《寒食上冢》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评点:这是作者上坟时的感受。重点渲染上坟的路上那凄凉之景。那孤零零的破屋,那危桥,都给人无依无助的.感觉。所以“只愁余”。

《清明节古诗(集合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