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花瓣飘香》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1学校奉献杯赛课,我上了《花瓣飘香》第二课时,通过对文本的认真研读,和作者一样也被小女孩的孝心感动着!
小女孩为了让生病的妈妈高兴去作者的院子里摘花,但又为了不影响其他赏花人的心情而不忍摘下整朵花,他时刻牢记爸爸的叮嘱,把不惹妈妈生气当成金科玉律来遵守。多么善良的女孩呀,是我们现在这批独生子女的学习典范,我这堂课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
一、复习部分
齐读课题后激趣引导学生再次聆听这个感人的故事,通过听课文录音,知道小女孩是个懂事孝顺的孩子?
二、新授
1、从文章那些语句看出小女孩善良、懂事、孝顺的品质
2、学生自读感悟并勾画语句
3讨论交流:立足于三组对话,展开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精读小女孩的每一句话,分别体会到她的爱花、孝顺和听话。并指导对话的朗读。在交流过程中珍视每一个同学的阅读感受,鼓励他们积极思考,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引起情感共鸣。另外“摘花过程”那段也看出她懂事。再进行感悟
三、延伸
1、作者被小女孩的行动感动了,你从那儿读出来?
2、你被小女孩的行为感动了吗?如果你有一枝月季,你送给谁?再引导学生也学一学小姑娘对周围关心过自己的人表一表心意,让我们的爱心也像这花瓣一样向周围的人散发出淡淡的香味。
3、拓展作业:请同学自己设计一片花瓣,在花瓣上写对母亲问候的话或小诗,并送给你的母亲,祝她们节日快乐!(结合三八节)
课就这么简单,成功之处是我抓住本文的文眼“懂事”展开教学。通过人物的对话语言、动作、表情等突出人物形象,为了加强对“飘香”象征意义的理解,深化感情,升华主题我设计课题一共读了四次,每一次都在特定的情况下朗读,感悟到的情感也不尽相同:第一次,在上课伊始,通过教师评价暗示学生课题要读得好听;第二次,在学生感受花瓣的.美、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二次读课题,加深对花瓣美与香的感性认识;
第三次,在学生读懂小女孩美好心灵的基础上,三读课文,使学生感悟到小女孩对父母的深情像花瓣散发出的芬芳,悄悄飘进了作者的心,作者被深深地打动了;第四次,读在全课结束时,代表着让同学们的爱心也像这芬芳的花瓣一样向周围的人散发着淡淡的一瓣心香。
这四次课题的朗读一咏三叹,意义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课后,学校听课老师也和我作了交流,在肯定优点的同时,也指出我今后努力的方向。1.在朗读人物对话时,提示语不读。朗读有待加强2.在指导“小女孩摘花”一节还不够细致,不能仅仅从“小心地”“双手捧着”两个词指导。其实“飞快地”一词很有嚼头。
可以说小女孩怕阳光晒到花瓣,花会枯萎,花没那么香了;可以说她想让妈妈摸到带有露水的花瓣;可以说花儿好看不能摘,她怕自己摘花瓣被别人发现。可以说小女孩怕妈妈没看到她人,不知道她去干吗的,会很担心的,所以她要快点走!可以说……这样一个时刻爱着妈妈的孩子,事事为妈妈着想的懂事孩子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以后在钻研教材方面还要下一番功夫。针对以上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改正。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2《花瓣飘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亲情的课文,情节简单,但情真意切。在备课时,当我读到课文中描写晨雾中的女孩带着心灵的清香,款款步入月季花丛,俯下身子摘一片带露水的花瓣时,我不由陶醉了,多美的情境呀,多美的人和花呀。课文涤荡着人性的美,人情的美,如花瓣沁人心脾。这样的课文我喜欢。
于是,我想“美文美教”!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重点应要指导学生在美的朗读中品味,在美的`抄录中深蕴,在美的对话中感动,在美的情感中流泪。让他们也能真切感受文章的美,也能成为美的学生。
于是,我便抛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女孩是不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让学生根据此问题展开朗读,并要在读中找到根据,读中悟出情感。
一开始学生就肯定,女孩当然是一个懂事的孩子。于是,他们找课文中的句子进行朗读。当学生在“我不舍得摘下整朵花……”时,我又让学生在省略处填空,当学生读到“但我太爱妈妈了,我想看到她的微笑”“但我想让爸爸不担心,让妈妈开心”“我知道这样不对,可是我希望妈妈的病快点好呀!”时,一声声孩子们的心声,在我的心中震颤。我不禁为女孩鼓掌,更为我班学生的精彩朗读而鼓掌。最后,孩子们用表演的形式展示我和“母亲”的对话时,浓浓的真情在课堂中尽情流淌。
真喜欢这样的课文。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3《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二者之间的关系,用崔峦老师的话说就是:它们犹如硬币的两个面,谁也离不开谁,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是工具性的“精、气、神”离开“工具性”谈“人文性”,有舟天水,寸步难行;同样,只有工具性,没有人文性,有水无舟,亦无法欣赏到“小小竹筏江中游,悠悠青山两岸”的绝妙景致。
一、造成工具性与人文性失衡的原因
(1)、由于本人学的是非语文专业,语文素养还有欠缺,语文知识还不够丰富,特别是语文的语言做不到“身形并茂”。
(2)对语文学科的学科性质学习不到位。
二、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对策
1.加强自己的业务素养,多向名师、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多学习理论知识。
应把功夫下在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学识水平,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为师生平等对话创设理想的情境上。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在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帮助学生建构意义。
2.从领悟人文内涵入手,有机进行语文形式的学习
语文课堂上,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不同的,因此课堂教学应少一些限制,多一些自由。学生必须能自己发现问题,并通过共同探讨、相互交流来增强感悟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披文入情,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灵犀相通,产生情感共鸣,同时,研究文本的语文形式,学习表情达意的方式、方法,相机进行言语训练。
3.以学习语文形式入手研读文本,相机渗透人文教育。
深圳的赵志祥老师在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时,他这样引导:
我拿到课文的时候,读了一遍就深受感动了,读了第二遍就注意到叹号特别多。我数了一下,一共有15个。现在,请各小组做两件事:一是看看这些叹号大都集中在哪儿?二是这些叹号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然后,你想法通过你的朗读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好吗?
孩子们就这样在研读文本的言语形式中,有感情地朗读 ……此处隐藏6959个字……,因为她的做法影响了“我”,改变了“我”。
这篇文章可以说分为三个非常明显的层次(这不是引导学生分段或者分层):一是“我”的发现;二是“我”与“小女孩”的对话;三是“我”的感悟。当然核心层次就是“我”与“小女孩”的对话。
“我”与“小女孩”的对话,对于女学生来说,她们读读就会受到感动,而对于那些男孩子,还有一些调皮的女孩子来说,这种感动可能会有,但很难保持。因此在教学中,我个人认为,应该让男同学及班级特别调皮的女孩子,好好的对话,真正的对话,促使他们有着柔的世界。读“为什么只摘花瓣?”是轻轻,柔柔的;读“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低着头、不好意思,是低声的,也是柔的,轻轻的;读“妈妈生病了,我摘片花瓣送给她。花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闻起来有淡淡[内容来源于www。zuowena。com]的清香,妈妈会高兴的。”是低声中带有着女孩子的创造性思考,她尝试摘花是轻轻的、柔柔的,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的的'感觉,也是柔柔之中的体会,那淡淡的清香也是轻轻的、美美的,妈妈高兴是微微的;读“你爸爸呢?”是轻柔中的一次感动,是继续对话的细声询问;读“爸爸在南沙当解放军。他常常来信叫我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闪动的泪花,是静静的……我个人想,老师如此艺术的引导感悟,一定能够让那些调皮的男孩子、女孩子,不懂得关心的小朋友,在轻柔之中,在静悄之中,流下那感动的泪水,以像“我”一样买上两盆花,最重要的一盆,最有价值的一盆是送给自己的母亲,让她也能够高兴。
《花瓣飘香》太柔了,柔得让刚性十足的男人明白事理,柔得让老师与学生一起感动。母语是什么?这一课的学习,其实就是那种人人都应该有的柔性感动。
这个单元的三篇文章,应该说是个主题单元,是通过三篇文章介绍三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会面对困难,用关心自己、关心他人让自己成为健康有价值的人。《微笑着承受一切》是一个人遇到重大困难的心理准备、生存方式;《雪儿》是通过人与动物的一次行动互换,让人们懂得不要好事盯着自己的伤痛,学会用新的方式面对困难,病痛中养着小动物,病痛中读着书,病痛中尽可能的交流,都能让人健康起来;《花瓣飘香》通过孩子对母亲的照顾,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虽然是小孩子,但在这个世界中,用自己的脑袋、双手,也能够奉献出自己小小的爱心,这也是中国特有的孝文化。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12我们都知道:文本、音像、教室和师生等都是课堂学习的构成要素,但精彩的课堂不是他们的简单相加,也不是他们在课堂上的任意延伸。它应该是远离高傲、粗俗、平庸、而具有鲜活灵动、真情真实、扣人心弦的学习现场。
的确,创设一个好的.学习现场十分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我在执教苏教版语文第六册第六课《花瓣飘香》这篇课文时,我觉得学生读完这个简单的故事之后,也能明白他们应该像小女孩一样从小具有孝敬父母、关心家人的情感,但从情感上真切体会却不容在教学时,我便创设了新的学习现场,让学生扮演小女孩,边读课文边谈感受。这样学生的体会就会更深刻。同时我又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平时妈妈是怎么关心我的,把他们从文本拉回到现实生活,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让他们的情感进一布升华。当然,学习现场的创生维度是很多的,可以从目标中开拓,从教材中再创,从生活中延伸,从学生中聚集。
总之一句话:只要我们用智慧和激情去开拓,就一定能创造出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现场。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13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亲情的课文,情节直白,情真意切。课文通过一个小女孩给生病妈妈送花瓣的事,表明了她是一个敬重父母的懂事的孩子。
本课我采用“自读感悟—交流讨论—启发点拨”的课堂教学模式,以读代讲,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去感悟。同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及教师适当的`点拨、引导,让学生的感悟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也让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得到一定的发挥。学生在读书中体会到文章的内涵,也悟出了情感,一步步走进小女孩的内心世界。
这一课的结尾,写到作者在小女孩的感染下,去集市买了2盆月季花,一盆送给了小女孩,另一盆放在了自己母亲的阳台上,这时让学生发挥想象,在作者送给小女孩花的时候,他们之间会说些什么呢?当他母亲在阳台上看到了儿子送给她的花,他们之间又会说些什么呢?通过让学生写想象练笔,并学习运用课文中对话的形式,学生感受了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关怀,深深地感受了亲子之情!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14今天听了张老师上的《花瓣飘香》第二课时的教学,总的感觉是:教师给课堂教学注入了生命的活水,让课堂充满活力。
主要体现在:
首先加强了朗读的指导。朗读是完成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必经之路,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它能外显出你对教材的理解、感悟与体验,教师让学生对重点语段读读悟悟,悟悟读读,使课文语言材料真正进入学生精神领域,与自己的情感、经验相融合,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此时,无需进行朗读知识与技巧的指导,学生的朗读自然能打动自己,感染别人。
其次是重视了情感的激发。课文明白如话,情节清晰简单,但执教者以她独特的感受、细腻的情丝捕捉住了课文中蕴含的浓浓真情,紧扣课文结尾处作者送出的两盆月季花设计教学,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开发与创造,使教学既源于教材,又努力走进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原有的情感体验。整堂课,小女孩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学生的情感、教师的情感,在轻柔的音乐声中,在片片飘飞的粉红色花瓣里静静流淌。
如果在教学中,能加入一些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如让学生能亲自摸一摸,闻一闻)课堂教学一定会更精彩。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15《花瓣飘香》这篇课文选取的是生活中极其平常的小事,给我们展示的却是小女孩充满爱心的金子般的心灵,她不仅仅爱惜花草,也深爱着自己的妈妈。
我觉得学生读完这个简单的故事之后,也能明白他们应该像小女孩一样从小具有孝敬父母、关心家人的情感。但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去感受小女孩的品质,这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还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在第一课时学习生字时,我将写小女孩动作的词语作为重点来学习的内容,并且让大家说说你从中读出了什么,这样引导大家学会抓住关键的词语感悟和体会人物品质的学习方法。引导同学们划出第二自然段中表示小女孩动作的词语,并理解。我给了他们充分的时间阅读、思考,答案也是精彩的。
在朗读课文时,我提示让学生标注出自己的感受和疑惑,这样做告诉学生读书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也引导学生读书时,不光要读,还需要思考。
导学案的设计循序渐进,重在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在交流展示的时候,我要求小组成员全员参与,这样每一个同学都有上台展示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
设想是完美的,可是总有预想不到的生成。小组在展示的.时候,可能因为有听课的教师,学生紧张得不是这儿漏了朗读,就是话说的颠倒了。最大的不足是,在展示的时候学生朗读的形式和数量上过少,虽然在预习的时候学生的朗读做得不少。
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会在朗读和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上下大功夫,争取让学生学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