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骆驼教学反思

时间:2025-07-02 00:12:10
找骆驼教学反思 15篇

找骆驼教学反思 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找骆驼教学反思 ,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找骆驼教学反思 1

《找骆驼》一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因此重点是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自主感悟,而字词的训练退居其次。在本课教学中,我首先以“找茬”游戏的方式来导入课文,以此来激发起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接着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过程中概括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并交给学生一个简单的填空训练。之后通过解决课前导读中的两个问题来深入理解这篇课文:第一个问题的解决主要是默读课文找到答案,把重点放在指导朗读老人与商人之间的对话;第二个问题的解决主要通过填表格的形式,并用上“因为…所以…”的关联词来说一说。最后在朗读和理解的基础上理解老人身上的优良品质并加以学习。

在教学中,我通过恰当的“导”、“引”在一定程度上启发学生,使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达成学习目标。通过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充分注重朗读的外化要求与内化要求,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不断揣摩,学生从中感悟,培养语言感知能力。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整节课的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的答案,让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代替整体划一的理解和指导。

在此次教学中,我也发现了几点不足,如:对时间的把握性不够,需要慢慢加强对时间的合理性安排;上课的激励性语言还不够,需要慢慢积累。

每一次教学的深思,都是一次改进的起点。借用这篇课文的话就是: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仔细观察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认真思考如何更加完善自己!

找骆驼教学反思 2

一、教材简说

故事改编自阿拉伯民间故事。人物有两个:商人和老人。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凭着对观察到的现象的准确分析和判断,使商人终于找到了骆驼。老人的观察、分析、判断,对人很有启发,令人拍案叫绝。

课文以“找骆驼”为线索进行叙述,起因、经过、结果十分清楚。在叙述中巧设悬念,引人人胜。文章开头并不急于讲明老人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特点的,而是讲老人十分详尽地描述骆驼的特征,激起读者往下读的欲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培养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是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教学难点是理解老人为什么能够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二、学习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3.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三、教学建议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情节简单,对话较多。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多读,可运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朗读的时候,要读出老人与商人的口气。比如商人的焦急与气恼,重点是老人不紧不慢说的话。

2.可按以下步骤提示学生开展阅读:

(1)感知阶段,要读准字音,了解这一课里写谁找骆驼,找到了没有,大致上知道怎样找到骆驼的。

(2)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探究老人是怎样指点商人找到骆驼的。课文先写老人的判断,再写观察的发现,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将老人的判断和观察到的现象—一对应,从中弄清现象与判断、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

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可以引导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如“忿忿”“不紧不慢”“至于”“果然”,在课文当中都有特定的意义,如“不紧不慢”,既反映了老人性格上的特点,更体现了他的胸有成竹;再如,用了“至于”一词,就强调了与发现骆驼沿途出现的一些现象相比,骆驼往哪去了的问题,就显得不重要了。

四、参考资料。

骆驼:体毛一般为褐色,也有浅黄、灰白等色型;头顶生有簇毛,体毛蓬松而长;驼峰肥大而丰满,夏季脱毛后还残留一道厚毛;四肢更为粗壮,蹄宽而扁。有双峰驼和单峰驼两种。双峰驼曾在我国北方广泛驯养,至今在内蒙古和西北地区仍然能够见到。过去很长时间曾作为口外与京城之间贸易的主要交通工具,素有“京华之舟”的美誉。单峰驼有人认为也曾分布于我国的新疆一带,但现在仅见于阿拉伯半岛、印度和非洲北部等地。它的体毛较短,寿命可达50年。

骆驼的胃里有水囊,能贮存很多水;驼峰里储存有一百多千克脂肪,必要时可以转变成水的能量,维持骆驼的生命活动。因此,在沙漠里,可以一连三四十天不吃不喝,适于长途跋涉。家骆驼成为人类在沙漠中的主要交通工具。

找骆驼教学反思 3

《 找骆驼》是第五册第四单元的一篇非常有意思的略读课文,讲的是一位商人丢失了一只骆驼,凭着一位老人独到的观察力及惊人的分析和判断力,商人找到了骆驼,令人拍案叫绝。文章情节简单,对话较多,而这组教材的专题是“细心观察”。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找骆驼》一文对话多,对话中的提示语可不多。一是商人见老人详细描述了骆驼的样儿却又声称自己并不知道骆驼的下落后“忿忿地”指责他;二是写老人“不紧不慢地”回答商人的质问。虽然只有两处,却淋漓尽致地显现出了人物内心世界及性格特点。教学时,我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研读。“忿忿”是什么意思?从课文哪里看出商人确实很生气?你能换个词来表达商人的生气吗?通过课文具体语句的阅读感知,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还感受到了人物的情态,“不紧不慢”该怎么读?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从老人“不紧不慢”的叙述中,你明白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样儿了吗?从这不紧不慢的语句中你发现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人呢?语文的学习意义是对学生灵魂的塑造和精神的指引。

“中年级的学生要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说话是写话基础,三年级是从说到写的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很注重学生说的训练,在说的训练中积累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比如学习课文第10、11自然段时,轻声朗读后思考:老人没有看见骆驼,但是为什么说得那么详细呢?用浪线划出老人看见了什么的'句子。出示:老人看见( ),知道(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完后,再用上关联词“因为所以”或“之所以

是因为”说一说。有能力的学生可以选“之所以是因为”说,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选“因为所以”说,体现了说话的层次性。我重点抓住老人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之间这个因果关系来进行说话训练,通过运用关联词“因为所以”进行说话练习。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这样,在填空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因果关系的关联句的训练,既进一步理解了 ……此处隐藏8944个字……三分多钟。接下来,各个环节还算理想,孩子们都很配合。但到后面我的课堂语言就有些乱了,标自然段应该在默读课文之前进行,而我把它放在了总结答案的前面,很明显,我的设计有点太“急功近利”。标自然段就是为了说明答案在第几段吗?读书习惯的培养应该是不着痕迹、不急不躁的。

找骆驼教学反思 14

《找骆驼》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课文写了一位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的事,说明遇到问题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做出正确判断,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课文以对话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为我们提供了具有指导意义的科学的思想规律和方法。对这类闪现着理性光辉的课文,如果我们偏重对思维品质的理性分析、抽象概括,语文学习就丧失了自身的生命活力,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就会失落。因此,在教学时,我本着化理性分析为感性体验的思想,紧紧抓住课文的语言表达特点,以“提示语”为语言训练的突破点,层层推进,引导学生去感悟、体会、表达,在语言实践中获得思想启迪,掌握语言规律,提高语文能力。

一、研读提示语──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人物感情

人物语言描写追求个性化和本质化,因而,作者在描写人物的对话时,常适当加入一些关于人物的心态、声调和口吻的提示。《找骆驼》一文中写商人与老人的对话时有两处加了提示语:一是写商人见老人详细描述了骆驼的样儿却又声称自己并不知道骆驼的下落后“忿忿地”指责他;二是写老人“不紧不慢地”回答商人的质问。虽然只有两处,却显示出人物此刻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点。教学时,我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研读两人的对话:“忿忿”是什么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商人确实很生气?“不紧不慢”该怎么读?从老人“不紧不慢”的叙述中,你明白老人是怎么知道商人走失的骆驼的样儿了吗?通过课文具体语句的阅读感知,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感受到了人物的情态,还培养了可贵的语言意识──不少学生捕捉到了商人由称老人“您”改为“你”这一情感变化的语言信息。

二、填补提示语──把握人物情态,促进语言积累

《找骆驼》一文所写的事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展开的,除了上述一组对话加了两个提示语,其余对话并没有对人物的神情、语气加以描绘。让学生根据上下文对话内容填补提示语,不仅有助于学生把握人物情感,还能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我请学生同桌合作,先分角色读读对话,想像商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及老人说话时的神态、语气,再讨论怎么加提示语合适,然后根据补充的提示语进行创新表演。要完成这个练习,学生必须反复阅读语言材料,用心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把握人物情感发展的脉络,并启迪多元感悟,形成自己的联想与体验,然后才能借助准确的提示语来揭示人物当时的心态。通过研读课文所提供的范例,学生已对提示语的表达方式有所感知,填补提示语的语言实践则拓宽了认知与想象的空间。学生经过反复朗读,用心体味,不仅揣摩出了商人“着急—高兴—生气”的心理变化,给人物语言补充了恰当的提示语,还在角色表演中丰富了情感体验。更可贵的是,学生在与语言材料的反复接触过程中产生了多元反应:文中写商人的话富有变化,如“是的”、“不错”、“对极了”等。为了扩大语言积累,我顺势引导学生“牵”出了“太对了”、“完全正确”等一组句子。

既然提示语使表达更具体,语言更生动,为什么作者省去不用呢?如我期待的那样──果真有学生提出了质疑。这是一个极具语言意识的问题。可见,层层推进的语言训练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诱发了他们自主深入的探究意识。我让学生将添加提示语后的对话与原文对照朗读。通过研读、体验、甄别,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感悟:省略了提示语,更能表达商人的急切心情。

三、运用提示语──升华思想认识,发展语文能力

在经历了“研读”和“填补”两级训练之后,语言规律的感知在学生的头脑中渐渐清晰起来,他们对提示语的表达方式及语言功能产生了兴趣,有了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为了发展已习得的语文能力,提升对课文主要内容及蕴含的.思想品质的认识,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在老人的指点下,商人终于找回了骆驼。商人再去见老人,会说些什么?你能加上合适的提示语写下来吗?

这是一个迁移运用的训练,它要求学生把丰富语言积累与灵活运用语言结合起来,把领悟课文中的思想感情与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发展创造性思维结合起来。学生所写的内容表达了阅读文本后的独特感受:商人满脸羞愧地对老人说:“老人家,多亏了您的指点,我才找回了骆驼,可我却错怪您,真不该啊!”商人紧紧握住老人的手,激动地说:“大爷,您不仅帮我找回了骆驼,还让我懂得了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我真不知怎么感谢您哪!”

《找骆驼》一课的教学告诉我们:学生的阅读在一般意义上说是感性的而非理性的,从学生的阅读感受出发,找准语言训练点,开展充分而有效的实践活动,与之相伴的便是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和良好语感的形成。

找骆驼教学反思 15

本周学校开展校级达标课,今天我上了一节公开课,同科的老师都来听我的课,我讲的是第16课《找骆驼》一文,上课伊始,走上讲台,我信心满满,其结果心灰意冷。

这篇课文,我首先出示一组骆驼照片导入,充分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同学们争先恐后的举手发言,说出骆驼的一些特点,随后,引出今天的课题——-“找骆驼”,和一个老人去帮一个商人寻找一只骆驼。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重点是学生自我学习。首先是学生对这篇课文的认识和熟悉。在初读课文之后,我将这课的几个重点的字词以的形式展出,三年级的学生字词教学仍是重点,注意其中几个字的`读音和写法如“愤愤、跛、驮”等。简单的字词教学后,进入的品读过程。我让学生小组内先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商人和老人对话的语气。接下来有我和学生的一段对话引出故事的起因——-商人的骆驼丢了很着急。这段对话重点在于朗读指导。商人的着急,老人的稳重,不紧不慢等等情感的表现。随后,我以一个问题引出老人的发现————“老人没有见过骆驼这么会知道骆驼的去向呢?”学生思考交流。黑板出示相关句子“老人看见什么了”“老人知道什么了”。在熟悉老人的观察和发现后,用“因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为”两种句式进行转换,这个时候,学生的状态有点迷茫,我指明一个学生,站起来吞吞吐吐,我慌了,接下来语无伦次,此时,我心乱如麻,我赶紧出示:因为老人看见了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所以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学生照着说了下来。紧接着下课铃声响了,学生乱成一锅粥。

在此次教学中,我真是太失败了,出现的不足之处有很多,如:导课的过程,语言过于繁琐,没能抓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指导“因为…所以”的句式转换过程中,学生在一开始没能很好的进入这个状态;由于平时教学不够严谨,板书中出现了错别字。课堂上的调控能力薄弱。

针对以上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不断调整教学策略,要做到:

1、要有良好的心态;

2、备好课,努力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

3、灵活驾驭课堂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

4、多听优秀教师的课;

每一次教学的深思,都是一次改进的起点。不断地发现和完善自己!

《找骆驼教学反思 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