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简单教案

时间:2025-11-27 10:57:07
小学数学简单教案

小学数学简单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简单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简单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初步理解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2.使学生初步知道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相同时,这个分数就是l,从而加深对分数的知识.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类推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2.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法.

教学难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复习旧知.

(1)用分数表示图中涂色部分(投影)

问: 是几个 ? 是几个 ? 是几个 ?

(2)填空

是4个 是 是个 是个 .

(3)口算并说明计算理由.

30+280 56+6 139+20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新授.

这样的分数加法应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板书:)

2.教学例1.【演示课件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1)出示例1

一张长方形纸,做纸花用去 ,做小旗用去 ,一共用去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这道题应该怎样想呢?(演示动画分数加法例1)

是2个 , 是1个 ,2个 加上1个 是3个 ,就是 .因此

(板书: )

(3)计算并说出思考过程

3.教学例2.【演示课件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1)(演示动画分数加法例2)

提问:怎样列式?

(板书: )

思考: 得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2)教师出示图片,板书

(3)再让学生说 的思考过程.

4.练习.

(1)口答:

(2)计算并说思考过程.

提问:1用分数怎样表示?(可表示为 、 、 、 )

小结:可以根据我们的需要写成分子、分母相同的任意分数.

小学数学简单教案2

教学要求:

1、会根据统计的要求,收集、整理数据,并能制作统计表。

2、能根据统计表作出分析、预测或判断和决策。

3、培养学生统计的意识,并能应用统计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让学生体验统计的过程,感悟统计的方法。

重点:学会收集、整理数据,并学会制作简单的统计表。

难点:怎样去实际收集数据,能根据统计表作出预测或决策。

教学过程:

一、统计本班学生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情况。

1、同学们,双休日你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整理并板书:体育运动、玩电脑、学音乐、看书学习、出去旅游。

2、怎么知道大家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呢?(生:要进行调查和统计)

(板书课题:简单的统计)

3、怎样进行统计呢?(讨论得出:可以划正字,或举手数一数等)

4、请小组统计员统计每种情况的人数。(各组当堂推选出统计员,要求进行统计)

5、师总结:刚才统计员通过举手数出了每种情况的人数,这个过程叫收集数据,为了科学准确,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板书:收集数据,不重复,不遗漏)

6、请大统计员把每种情况的人数进行分类整理,把各种情况的人数加起来(指定全班统计员整理并合计)。这个过程叫整理数据(板书:整理数据)

7、把统计出来的数据整理到一张表格里去,这张表格叫做统计表,叫什么统计表呢?(XX班星期天最喜欢做什么的情况统计表)。学生回答每种情况的人数,教师填好统计表,并填好合计人数。是什么时间制作的?(注上制表时间)。这个过程叫做制作统计表。

8、看了这张统计表,你发现什么?想到什么?

刚才我们对这张统计表进行了分析,并做出了判断、预测和决策。(板书:进行分析,判断、预测和决策)

9、 你统计了我们一个班的情况,得到的信息是否就很准确呢?还要统计什么?(还要统计其他班级的情况)。统计的数据越多,我们得到的情况就越准确。

【评析:统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教者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取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作为切入口,使学生感到统计就在自己的身边,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通过对情况的真实分析,引发学生的真情流露,学生想说敢说,非常投入。教师注意把统计的过程随教学过程充分展示出来,渗透自然,学生乐于接受。对统计表的分析注意了开放性,让学生扮演统计员的`角色,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学生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和再创造的过程,使课堂成了学生主动探究的乐园。】

二、统计听课老师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情况。

今天来了许多听课老师,老师们在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你打算怎样知道听课老师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统计)怎样进行统计呢?

(1)请每小组打开信封,看一遍,要求我们干什么?

(2)请每个小组商量一下,怎样合作统计?

(3)学生汇报打算怎样调查。怎样问老师?(提醒学生要有礼貌)

(4)学生到听课教师中去调查统计,收集数据。

(5)填好手中的统计表,汇报统计情况,你得出什么预测?

(6)把同学们和老师们星期日里最喜欢做什么的两张统计表能否合在一起。(教师把数据合在一张统计表中)你发现什么?

【评析:本环节教师注意让学生亲身体验统计的过程,在统计活动中,感悟统计的价值。(1)让学生把学到的统计方法应用到实际统计活动之中,随学随用,每个学生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做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实际数学化。(2)以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探讨统计的方法,学生畅所欲言。统计的办法是学生想出来的,数据是学生自己动手收集出来的,发挥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3)对学生双休日活动情况统计表与教师双休日活动统计表进行对比分析,并把二者合二为一,学生预测的准确、分析的透彻,培养了学生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三、实际上统计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的多。(分别出示多张统计表)

i。南京造地铁,选择 ……此处隐藏11344个字……/p>

分数

100分

90—99分

80—89分

70~79分

60~69分

60分以下

指名一学生把表格填完。

4.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分析下面两个问题:

(1)90~99分的有多少人?60~69分的有多少人?你能按顺序说说每个数段的人数吗?

(2)这次竞赛,哪个分数段范围内的人数最多。

指名学生口答。

5.讨论:

(1)制成的统计表,和原来的成绩单相比,有哪些优点?

(2)竞赛组织者想设置一等奖5、6人,二等奖10人左右,其余的为三等奖,上述数据该怎样分类?

指出:根据得奖需要,可以把成绩分为以下三段:

100分~96分,95,·90分,90分以下。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

(1)请大家看表,体重分为几段,是哪几段?

请大家用划“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

谁来说一说,每一段各有多少人?

(2)大家把统计出的数据填在表里。

(3)提问:制成的统计表,和原来的记录单相比,有哪些优点?

分析表中每段的人数,你想到些什么?

2.练习二十一第1题。

让学生在课本上独立完成整理和填表。

出示表格集体订正。让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提问:男同学的跳远成绩在哪个范围内的人数最多?

四、课堂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怎样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

小学数学简单教案15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2、进一步加深对求平均数问题数量关系的理解,熟练掌握解答方法。

3、学会分析统计表中包括的内容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掌握编制和检查一个统计表的方法。

教学重点

本节课整理和复习平均数、统计表、统计图三项内容。通过学习掌握平均数的数量关系、解题关键和方法,进一步明确统计表包括的内容及数量关系,掌握编制、填充、检查统计表的方法。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解答有关求平均数问题的应用题,编制和检查统计表。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演示课件“简单的统计”】

1、教师提问导入。

同学们,记忆是智慧之母,你们谁的记忆最好呢?提个问题考考大家:在小学阶段都学了哪些统计知识?都是在哪册书上学的?

2、学生汇报。

在第十册的第一单元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求平均数;

在第十二册的第四单元学习了统计表和统计图。

二、归纳整理。

(一)加深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1、学生讨论汇报。

2、教师说明:统计知识在生产、工作、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应用非常广泛。我们要认真学好统计知识,提高统计能力。

(二)整理复习求平均数。

例1。某初级中学七个班的学生人数如下:

初中一年级:一班40人,二班38人;

初中二年级:一班40人,二班40人;

初中三年级:一班41人,二班38人,三班36人。

1、学生读题,分析条件和问题。

2、独立解答。

3、教师提问: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必须先求出什么?

例1的平均数是按什么平均?

如果已知七个班的平均人数,求这七个班的总人数该怎样计算?

4、启发思考:求平均数的关键是什么?

关键:先求出一组数的总数量,再知道平均分成几份。用总数量除以要分的总份数就等于平均数。

5、练习。

在一堆小麦中取样五次,每次测得小麦的千粒重是:32克、34克、36克、35克、38克。这五次测得的小麦千粒重平均数是多少?

6、学生独立解答例2。

振华小学六年级学生做玩具小熊。一班48人,共做267个;二班50人,共做292个;三班47人,每人做6个。六年级学生平均每人做多少个?

7、思考:结合两道例题的解答过程,能试着概括出一个关系式吗?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三)整理和复习统计表。

1、指导看书。

2、教师提问:统计表中横向有几栏,纵向有几栏,分别表示什么?

制作一个统计表,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3、分析统计表中各数据之间的关系,根据已填的数据,把空缺的数据填满。

4、教师说明:统计表的内容是根据统计的实际需要而确定的。在编制和分析统计表时关键要弄清各栏目、各数量之间的关系。

5、练习。

(1)下面记录的是某班女生1分钟仰卧起坐测验的成绩(单位:次)

25、33、31、28、13、36、30、29、32、21。

32、29、25、30、19、27、31、35、26、28。

根据上面的成绩填写下表,再算出这班女生测验的平均次数。

参加测验人数:XXX总次数:XXX平均次数:XXX

(2)下面是育新小学六年级两个班学生上学期体育成绩统计表。

①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回答下面的问题:

②两个班各有多少人?(百分号前面保留一位小数)

(四)整理和复习统计图。

1、指导看书。

下面的'两幅统计图,反映了某市电子仪器一厂、二厂两个方面的情况,请你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折线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产值增长的快?

(2)从条形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工人人数多?哪个厂的技术人员多?

(3)你认为哪个厂的生产搞得好?为什么?

2、比较【继续演示课件“简单的统计”】

3、练习。下面是某班上学期美术成绩统计表。

根据表中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整理和复习了哪些内容?解答求平均数问题和编制统计图表的关键是什么?

四、随堂练习。

1、口述解答求平均数问题的关键和方法。

2、口述统计表包括的内容,检验统计表的方法。

3、口述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五、布置作业。

1、甲乙两港相距140千米。一艘轮船从甲港驶往乙港用了4.5小时,返回时因为逆水比去时多用了1小时,求这艘轮船往返的平均速度。

2、李小春、王芳、张强三个人的平均体重是43千克。其中李小春重44千克,王芳重40千克,张强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3、根据下面的统计图,编制成一个统计表。

4、某地去年每月降水量如下表。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

六、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简单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