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5-11-13 21:42:38
(优)语文教案6篇

(优)语文教案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课前准备

1.古桥的图片。

2.录有风声、雨声、鸟叫声、溪流声等声响的磁带或光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创设悬念,揭示课题

①同学们平时都有哪些朋友?会去探访你的好朋友吗?

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跟朋友有关的特殊的文章,文中的作者要探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

③出示课题《山中访友》,学生读题。

④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探访他的好朋友。

↘读通课文,掌握字词

①初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圈出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并多读几遍。读通课文,了解大概内容。

②交流生字词的读法,汇报好词,集体品读。

清爽吟诵唱和陡峭挺拔精致奥秘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

①谁来简单地说说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

↘学习“出门”,感受心情

①作者轻装上路,读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感受他当时的心情。(心情好;高兴)

②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心情很好?

出了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早晨,好清爽!

(1)自由地读读这句话,感受话中所包蕴着的情意与心情。

(2)理解“与微风撞了个满怀”的写法及所包含的韵味。

(3)带着轻松愉悦激动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1)读读这句话,从什么地方最能看出作者的好心情?

“满怀”是什么意思?与上一句的“满怀”意思一样吗?平时还可以说什么东西是满怀的?用“满怀______”练习说话。

(2)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朗读这句话。

↘再读课文,捕获感知

①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出门访友。请同学们再自由地、放声地读读全文,想想作者去山中访问了哪些朋友,他是如何看待这些朋友的?

②交流讨论。(友好的;他们是真朋挚友;作者是带着欣赏的眼光在与他的朋友在交流;他们之间感情很真挚……)

↘精读课文,感悟深情

①请同学们再一次跟随着作者去探访他的那些特殊的朋友。认真读读第三自然段到文章的最后,想想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跟这些朋友有深厚的感情,可以把你的理解写在句子的`旁边。

②交流同学们划出的句子。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1)自由读读第三自然段,想象并说说这座古桥的模样。出示古桥图片,思考:作者面对这样一座古老的石桥他联想到了什么?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形象地写出石桥的古老沧桑,暗示了古桥所发挥的作用,指出了作者对于古桥的一片情深)

(2)读读句子,请想象一下,这座古桥在几百年的历程之中,他驮过了哪些人,在他的身上曾经发生过了哪些事?

(3)谈谈你对“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这句话的理解。

(4)自由朗读;指名朗读;师生共读。

↘抄写词语,自主背诵

①抄写含有要写的字的词语。

瀑布陡峭身躯津津乐道蕴含侠客

②有能力的同学将第三自然段熟读至诵。

第二课时

↘回顾“朋友”,引入新课

①上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去访问了他的一个老朋友,那座古老的石桥。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入深山去探望我们那些特殊的朋友!

↘朋友相见,感受情意

①除了“古桥”这位老朋友以外,还探访了哪些好朋友呢?他们之间情谊如何,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知的?请你们拿起书本,快速地浏览一遍。

②交流探究,品评赏读

有侧重地品析下列语句。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生字,理解新词。

3、联系课文理解文中打比方的句子,并能模仿造句。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关键词句,感受烟台海的壮观绚丽,人的勤劳能干。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构建阅读话题。

1、引导学生谈谈对大海的印象。(可回忆《赶海》)

2、出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发现烟台以及其北面临海的特点。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播放配乐朗诵,交流听后感受。

2、放手试读,整体感知。

3、反复朗读,正确连贯认读。

(小组长在组内主持评议、改进)

4、点名分自然段朗读,读后评议。

5、检查生字词的自学效果。

(1)出示,点名认读。

(2)理解:礁石、锚、起锚等词语的意思。

(3)点名说字形特点及书写注意点。

(4)教师范写、讲解,学生描红、临写。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说话提示: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2、强调关键词语:冬、春、夏、秋,海、人。

3、学生在组内讨论练说。

4、全班交流,师生评议。

四、课后练习。

朗读课文,练习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自读全文。

二、精读课文

1、师生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各自读介绍“海”的部分。

(2)你觉得要读好这段话,要突出哪些词语?

(3)引导学生交流,归纳出“气势汹汹、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扑向……溅起……发出……掀到……”等词句。

(4)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寒流袭来时,烟台海浪汹涌的壮观景象,体会烟台海的独特。

(5)在海边的人们是怎样的?找出课文中描写人的有关 ……此处隐藏6434个字……现真正的自主实践,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性。)识字1、 课件出示生字,问:这些字你认识吗?认识哪个就读哪个,说说这些字曾经在哪里见过。2、 识新偏旁“八”和“鸟”。3、 拿出生字卡片组内交流识字方法。4、 请一名同学当小老师,其它同学提问题,考考他怎样识记这12个字。(调动学生的识字经验和积累,引导说出识记这些生字的方法。)5、 有哪些小动物参加了比赛?(贴动物图片或挂图)出示生字卡片: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开火车读词。6、 你能给这些字宝宝找到它的朋友吗?(指导把字卡贴在相应的动物上。)7、 出示:长、短、一把伞、弯、扁、最好看,指名领读这些词。问:这些小动物的尾巴有什么特点呢?请你把这些词贴在相应的动物下面。(鼓励学生主动识字、自主识字,并依托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利用集体的智慧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记忆生字,承认学生间的差异,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从而使生活成为识字的大舞台。)质疑出声朗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问题意识。)

写字1、 出示生字:云、公、车,认读,组词。2、 指导观察,这三个字的笔画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学习新笔画:撇折,书空。)(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学会思考,并且能发表自己的见解。)3、 这节课学习写“云、公”两个字,出示田字格中的字,说说怎样才能把这两个字写得好看。(同桌交流)4、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观察所得范写。(“云”字第二笔横要比第一笔长,要托住第一笔的横,并落在横中线上;“公”上面的“八”开口度要适中。)5、 学生先描红,再练写。(教师个别指导)6、 评议。(用投影展示学生作品,评出最作品,奖励一颗闪光的小星。)第二课时对话平台导入1、 游戏:捉小动物。森林里的小动物和我们一起上课来了,谁能捉住它并把它背后的词读出来就让它和你坐在一起学习。

2、 游戏:找尾巴。熟读1、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练读。(可以自己读,同座读,组内读,自由找伙伴读,边读边互相评议……)2、 教师引读,学生引读,对读。3、 二人拍手读,一人问一人回答读。4、 小组比赛读,男女生赛读,二人赛读。(赛后要评出优胜者)5、 组内推荐最佳能手,开展比赛读。(以“读”的训练为主线,让学生感受读的乐趣,在个性化的朗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背诵1、 边想象课文内容和小动物的可爱样子边练习背诵。2、 加上动作边背诵边表演。(把学生带入情境,拉近他们与动物的距离,在表演和感悟中增强对动物的喜爱之情。)练习1、 小动物们真贪玩,把尾巴都玩丢了。出示课后“读读画画”图,看看都是谁丢了尾巴?(指名说),你能给他们找到尾巴吗?(指一名同学到黑板上贴,其它同学在下面画。)

2、 评议,比比谁画得好,画得准。再说说这些动物尾巴的特点。拓展1、 在大自然中,还有很多小动物,它们的尾巴各不相同,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它们的尾巴有什么特点?(小组内出示剪下的动物和尾巴的图片,交换拼图,并用“__的尾巴___”的句式说话。)2、 模仿书中的句式编儿歌。3、 大自然中还有很多小动物,同学们可以到书中查找资料,也可以上网,搜索动物尾巴的奥秘,在电视上看《人与自然》这个栏目,或者到动物园去参观,把你看到的讲给同学老师和家长听。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本课在教材第9l一94页,第11课大小猫洞(九年级上语文版教案)。《大小猫洞》是现代著名学者金克木的一篇文章。作者从流传的故事中挖掘了新的道理,其思路灵活,令人耳目一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和论证方法。 .

2.学习作者敏锐的观察力。

3.学习本文作者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和丰富的联想。

4.学会多方面搜集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

1.结合本文中的故事,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故事,让学生用发散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其中的道理,同时展开小组讨论,看那个小组的说法更独特、更有新意。

2.通过一些思维训练来开阔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辩证思维和发散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习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不仅仅从自身的角度而且要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分析问题;学习辩证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方法。

2.尊重客观实际,全面考虑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积极培养人文主义的精神和理念。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学会尊重客观,全面考虑,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2.了解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学习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中层层推进的论证方式。

4: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人文精神和理念。

难点

1.学习多角度、全方位、辩证的思维方式,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第11课大小猫洞(九年级上语文版教案)》。

2.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散学生的思维。

教学突破

1.结合文中的例子和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探究本文的看似简单实则深刻的道理;可以采用一些脑筋急转弯的问题,丰富课堂的气氛,开发学生的思路。

2.学习本文论证层层推进,及结构严谨、娓娓道来、如话家常的行文方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让学生分组进行课文预习,搜集牛顿、晏婴的有关资料,以便介绍给其他的同学;搜集一些现实生活中辩证的多角度思维的例子以丰富课堂的内容。

2.搜集一些脑筋急转弯的问题,以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的思路。

学生准备

分组进行课文预习,并思考作者究竟要告诉读者什么道理。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通过介绍牛顿,导入新课。 1.配合教师,进入新课学习。2.用讲故事的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 2.开动脑筋,积极思考。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注意引导。 3.积极展开讨论,学习思考问题的方法。4.总结归纳,提高认识。 4.比较思维方式的不同。

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知识,巩固所学的议论文及议论文的特点,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总结。然后,从介绍大科学家牛顿人手,导人新课。

3.结合学生的回答,向学生介绍现代著名学者金克木。然后,用讲故事的方法,向学生们讲述关于牛顿给两只猫在门上开两个洞的故事,并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

4.给学生3--4分钟时间,品读本文,细细体会。

5.回忆以前所学的议论文的知识,回答教师的提问。

6.交流自己了解的牛顿,如有的说,“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

7.自由展开讨论,积极进行思考,说出自

《(优)语文教案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