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获奖教案

时间:2025-11-07 04:30:07
烛之武退秦师获奖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获奖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获奖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烛之武退秦师获奖教案1

教学要求:

1.掌握若、说、辞、鄙、微、之六个文言词的用法。

2.在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读懂课文,并体会其写作特点及烛之武说秦的语言艺术。

3.熟读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课文第三段即说秦部分。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及特点。

  教学课型:讲读课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和讲读第一、二段。

  教学步骤:

  一、引入课题和释题(5分钟)

1.标题重点释“退”和“师”两个词,然后理解标题的含义。

2.简介《左传》。这可让学生自己完成,师只作扼要的补充。

  二、展示并简释教学要求。(5分钟)

三、初读全文,处理生字读音,试析文章的结构和层次。(4分钟)

原则上计划由教师完成,也可视具体情况抽学生来完成。

四、讲读第一段(10分钟)

1.抽生朗读本段,注意生字词读音。

2.讲析本段

译释由学生完成,师只作扼要补纠和简要分析。分析内容包括伏笔手法和语句深意,全段作用。

3.让学生齐读全段。

4.处理练习一之中的第1小题,要求学生试译回答,然后指导学生背诵本段。

  五、讲读第二段(15分钟)

1.抽生朗读本段,注意生字词读音。

2.讲析本段

① 重点讲析三个文言词“若”、“之”、“辞”的用法和人物对话。

② 字词句的理解仍然注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他们完成为主,师纠补为辅。对要求掌握的三个文言词的用法要板书列于黑板上,对话部分要让学生试作语气练习。

③ 小结的内容包括情节的曲折性、写法的详略和表达的特点。

3.生齐读本段,然后处理相关练习。

4.指导学生背诵本段。

  六、指导并检查学生背诵这两段。(3分钟)

七、指导学生预习后面的两段。(3分钟)

方法是读熟和背诵(包括生字词读音的'认定)

  第二课时

  讲读课文第三、四段。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5分钟)

1.检查前两段的背诵情况及对内容的理解。2.检查三个文言词的用法。3.检查三、四段的通读情况。

二、讲读第三段(25分钟)

1.讲读重点包括“说”、“鄙”、“之”三个文言词的用法和关键语句的语气及特点。难点是说辞的语言艺术性。

2.语句的疏通仍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重点部分的教学方法同前课时。说辞的艺术性借助于层次的划分去理解。讲析完毕注意让学生齐读全段。

3.处理课后相关练习,方法同前。

4.布置学生试背本段。

  三、讲读第四段(10分钟)

1.抽生读文。

2.讲析方法

基本方法同前,注意强调“微”和“之”的用法。分析重在晋文公话语的结构特点。切莫忘末尾要齐读本段。

3.背诵本段。

4.处理课后练习一(4)

四、小结全文(5分钟)

1.写作特点

① 结构线索:单线,时间为序。

② 写法:详略分明,详写说辞,略写情节。

③ 表达:语言(对话)描写为主。

2.文言文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① 熟读成诵。②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烛之武退秦师获奖教案2

[教学目标]

1、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

[教学设想]

1、自始自终以诵读为教学手段和依据。

2、适当补充《左传》中篇幅短小的文章作为课外阅读材料。

3、可结合本课让学生了解说话讲究艺术的重要性,设一堂口语交际课,题为《说话艺术大家谈》。

[教学设计]

一、从复习《曹刿论战》引入,进一步认识《左传》。可让学生回忆

初中的有关知识,然后回答,教师补充。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大约成书于战国初,与《国语》成书时间差不多,二书在思想倾向上与基本一致,《左传》比《国语》有新的发展,民本思想更加鲜明。

《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二、让学生听本文的录音带或教师范读,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汜(fàn)南佚(yì)之狐夜缒(zhuī)而出

亡郑以陪(beì)邻共(gōng)其乏困阙(jué)秦

秦伯说(yuè)逢(páng)孙

然后让学生以各种形式(自读、领读等)读三遍。

三、简介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四、理清层次

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课后练习题二,实际上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各段大意。

第一段:秦、晋围郑( ……此处隐藏1703个字……往来。行李:出使的人

2、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一词多义

如果,连词。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你,代词。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像,动词。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知道。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明智。失其所与,不知

才能,名词。今老矣,无能为也。

能够,动词。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

陈说,动词。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杂说,名词。故为之说,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通“悦“。秦伯说

推脱,动词。不辞劳苦

告别,动词。停数日,辞去

推辞,动词。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边远的地方,名词。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边境,名词。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浅陋,鄙俗,形容词。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到,动词。辍耕之垄上

他们,代词。子犯请击之

的,助词。是寡人之过也

结构助词,无意义。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三、析情节

1、指名回答: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2、梳理情节: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亡郑利晋阙秦;存郑利秦;晋忘恩负义,不可共事)

智退秦师

晋师撤离

3、练习:试用一副对联概括各部分内容。

大兵压境,小国告急。

郑文公诚心悔前过,烛之武大义赴敌营。

勇士闯虎穴,巧言退亲师。

秦穆公度势盟郑,晋文侯审时班师。

四、赏形象

1、根据“夜缒而出”这一细节,发挥想象,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有一位 的.老者,在一个 的晚上,

被放到 的城外,走进了 的秦营,这需要 何等的勇气!

2. 自主思考:

(1).晋、秦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

晋、郑矛盾,与秦无关。为下文叙事埋下伏笔。

(2).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

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

(3).烛之武用哪些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其中哪一点最关键?

亡郑不利于秦;存郑有益于秦;晋国过河拆桥,贪得无厌。

(4).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

不仁,不知,不武。

(5)小结: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凭借自己的三寸之舌,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军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3、人物形象归纳:

(1)、烛之武: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2)、郑伯:善于纳谏;勇于自责;善于言辩。

(3)、秦伯:贪婪,自私,不讲信用,见利忘义。

(4)、晋文公: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

5、如何看待佚之虎的人物形象(是伯乐还是狐狸)?

找学生读佚之狐的那句话: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谈对佚之狐的看法。

首先,佚之狐是一个“慧眼识英雄的伯乐”。是他发现并举荐了烛之武这匹千里马给郑伯,从而挽救了郑国覆亡的命运。不可否认,佚之狐是一个胸藏韬略,临危不惧,遇事冷静,能谋善断,高瞻远瞩的杰出之士;他对天下形势洞若观火.“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寥寥数语,足见其不同凡响。

思考: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据史料记载,说服秦伯的初定人选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劝退秦师,但他为什么自己不去而举荐了烛之武呢?

明确: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说服秦伯谁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还可能被牢牢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后人指指点点。抬出烛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几率,在成就烛之武的同时自己也落个“伯乐”的美名。所以说他是一条狡猾的狐狸!

五、探艺术

1、指名朗读第三段,注意读出语气。

2、分析烛之武退秦师,为何能够成功。

讨论:烛之武如何一步步说服秦伯的?

烛之武的语言艺术:

奉承示弱,郑知亡,抬高你

顺势陈弊,若郑亡,削弱你

以利相诱,若不亡,有益你

以史挑拨,揭痛处,离间你

顺势推测,若郑亡,威胁你

陈述利害,君图之,服了你!

仅仅用了125个字,娓娓道来,环环相扣,不仅退却了秦军的千军万马,还与秦军结成同盟关系,让秦军帮着戍守郑国。这就是烛之武的杀手锏!更是烛之武的智慧,这就是“史上最智慧的中国好舌头”!!

后人云:大兵压境把郑围,生死存亡势堪危!秦伯帐前七旬翁,寥寥数言大军归! ——杨华当

3、总结: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象烛之武这样的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说就是国家的脊梁!其劝说的语言艺术更是中国史上的经典!

六、联现实

如何说服生物老师杨老师不在语文作文课上考试生物呢?请试着用烛之武的办法!

(1)奉承示弱,抬高你——

老师:为人好、水平高;能力强、身体壮;

我:长得黑、个子低;考得差,好害怕!

(2)顺势陈弊,削弱你——

如果您占用作文课考生物,会占用课时讲卷子,语文老师也得给我们补回课来,课程就会很紧张,马上又期中考试了,不仅讲不完,而且我们也没时间复习了,我们会在背后议论你!对你的光辉形象有损!

(3)以利相诱,有益你——

听说你爱吃……如果不考,我们全班同学一人给您……

(4)以史挑拨,离间你——

你不记得曾经占用了语文早读五分钟,语文老师气得脸都绿了,背后对着我们的面不少骂您,您看他那么小肚鸡肠呀!那话也太难听了!您要听吗?

(5)顺势推测,威胁你——

如果这次你再占用人家两节作文课,语文老师估计还是打不过您,但依他那小肚鸡肠的性格,肯定还要全校瞎嚷嚷!说的话肯定难听!

(6)陈述利害,改变你——

不考对您好,考对您不好,您考虑考虑吧!

《烛之武退秦师获奖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