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教案【必备7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语文教案 篇1我在执教《学会看病》(人教版课程标准教科书五年级下册)一文,理解忐忑不安时,是这样做的:
师:忐忑不安是什么意思呢?
生:忐忑不安是指心神不宁,心中不安的意思。
师:你通过查词典理解了这个词语。
生:忐忑不安是说心一上一下的,不安定。
师:你很会思考,能从忐忑二字的字形上加以分析理解。让我们来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忐忑不安呢?
生:因为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一个人去看病还没有回来。她很担心。
生:我还从这份担心中感到了母亲对于儿子的爱。因为她爱儿子,所以才担心他。
师:说得多好啊!如果你是这位母亲,此时此刻,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生:儿子啊,你到底在哪里呢?怎么还不回来呢?
师:一位母亲正在深情地呼唤着自己的孩子。
生:我会站在窗前,一边看着窗外,一边想:儿子啊,你快回来吧!以后我再也不让你一个人去看病了。
生:我真是一个冷漠的母亲,你都病成这样了,我还让你一个人去医院看病。
师:母亲为自己的言行深深地自责。
生:我会把大门敞开,守在门口,焦急地转来转去
生:我的`心会疼痛地缩成一团。
生:我会觉得这个时候过起来有度日如年的感觉。
师:同学们想象非常丰富,描述非常形象。从你们的描述中我看到:作者是多么深沉地爱着自己的孩子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母亲忐忑不安的心吧。
【反思】
课后,我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以我忐忑不安地为起始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观察积累写一个小片段,学生写得非常生动、形象。想不到,我通过对忐忑不安这个词的层层引导,竟然使学生对词语及文章的感情体会那么深。因此,我对词语教学的感受就是:理解词语,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能否念出词典的解释,还要引导学生将释词扎下根去,具体化地理解体会,然后表达出来,这样的语言训练才更落实。
一、将释词扎下根去,能让学生将词语与形象体悟建立密切的联系
在这里,我没有满足于学生从字典、词典等工具书上对忐忑不安的机械的理解,而是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探求忐忑不安的原因,依据学生自己积累的表象勾画出母亲忐忑不安的形象。于是,一个个忐忑不安的母亲在师生的相互启发下变得越来越丰满。学生不仅在词语的工具性方面得到了理解,人文精神方面也得到了启迪。
二、将释词扎下根去,能让学生将词语与生活感悟建立密切联系
课后布置的作业,直接深入到学生的生活积累之中。只有将词语与学生自己的生活的所做、所见、所观察和所想的东西联系起来,才不会出现用词混乱的现象。学生通过写自己生活中的忐忑不安,让这个词在自己的精神领域埋下了种,扎下了根,势必会成长为学生心灵之树上生机勃勃的绿叶。而由此发展起来的语言能力,是那些简单的、机械的死记硬背所无法比拟的。
小学语文教案 篇2学习目标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4.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弄清“我”登天都峰后的思想变化。
2.读懂课文结尾的一句话。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有关黄山天都峰的VCD、图片、文字介绍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揭题导入
1.初步了解天都峰及“鲫鱼背”。
看天都峰的风光片或图片,由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天都峰的资料并作介绍。说说“鲫鱼背”名称的来历。
2.导语激情,揭示课题。
天都峰是如此的高,如此的险,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的.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能够登上山顶的人,真可称得上是“勇士”了!我们认真地阅读课文,勇攀高峰,一定觉得大有收获。让我们一起去“爬天都峰”吧。(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推选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领读生字词。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边读边想,简要回答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
四、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要求写的11个字,并分别组词。
2.与熟字比较,识记字形
峰──蜂:“蜜蜂”是昆虫,所以“蜂”是“虫字旁”;“峰”指的是山的尖顶,跟“山”有关,所以是“山字旁”。
辫──辩、辨:三个字的左右两边都是“辛”,关键要看中间。和言语说话有关的是“辩”;“辨”要用眼睛看,自然要加上“眉毛和眼睛”;“辫”和发丝有关,中间是条“丝”。
3.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生朗读课文。
2.师引导: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3.(出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面)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二、深入读议,体会我们互相鼓励爬上峰顶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 ……此处隐藏4853个字……/p>
征伐:讨伐挑起战争,攻打别国。
②讨论:举荐人选是由什么事情引起的'?
(祁黄羊辞职)
(2)各自轻声读第二、三段。
①揭示句子:“悼公听了很受感动,说:“外举不避仇,内举
不避亲,你做事如此出以公心,真是难得呀!”
a.提问:“外举不避仇”是什么意思?
(推荐外边的人不避开仇敌)
从课文中,我们知道说的是怎么一回事?(指名口述)
b.“内举不避亲”是什么意思?
(推荐家里的人不避开亲属)
这又指的是怎么一回事?(指名口述)
c.什么叫“出以公心”?
(从国家的、公众的利益考虑)
②即兴表演祁黄羊两次举荐人选的情况。
a.朗读课文,记住有关内容。
b.分配角色:祁黄羊、晋悼公、使者。
c.充实下述内容:悼公立即派使者去召解孤。没想到解
“…去世了。悼工只好让祁黄羊再举荐一个能接替他的人。
d.当众表演(两组),表演后评议。
⑶你觉得祁黄羊是个怎样的人?
(出以公心、正直无私)
画出有关语句,讨论所画内容,指名朗读有关语句,要求有感情。
2、指导复述。
⑴回忆课文各段大意。
⑵祁黄羊两次荐贤,要说得详细。
⑶同座互相检查复述情况。
⑷指名当众复述、评议。
三、课后作业
1、把《祁黄羊》的故事讲给小朋友听。
2、搜集“出以公心”的故事,举行一次故事会。
小学语文教案 篇7教学要求
1.学会3个生字,理解诗句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中描写的情景。
2.指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出初夏荷塘的美景,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朗读并背诵课文是重点。
2.指导理解诗句意思及领会所表达的感情是难点。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田字格);朗读录音磁带;参观一处泉水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打开挂图(或放幻灯),激发兴趣
(看图)“小池”即一个面积不大的池子,在诗中指小小的池塘。这是一首写景诗,它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夏季荷塘小池的迷人景色。
作者:杨万里(1127—1206),江西吉水县人,南宋著名诗人。他与同时代的诗人陆游、范成大、尤袤(mào)齐名,被誉为“南宋四大家”。他的诗一部分是反映时政、同情人民疾苦的'作品,多数是描写自然风物的。特点是构思新巧,语言活泼明畅,借题发挥,富有风趣。
二、指导看图
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些什么景物?(先一个一个说,再连起来说一遍)
同学们看了图,想一想诗人是怎样描绘自己所见到的情景的,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
1.请听录音,看看课文有几句话。(学生标出句子)
2.看音节卡片,开火车读。
xī zhào róu
3.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
4.分组读课文,男女生各读一句。
四、学习生字
1.出示带音节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2.去掉音节读。(注意“柔”的读音)
3.识字、记忆字形。
(1)出示要掌握的生字卡片。
(2)分组观察、讨论,利用以前学习方法识记字形。
(3)检查自学情况。(指名学生当小老师,师生评议)
(4)教师重点指导:
惜,xī,11笔,左右结构,左边竖心旁,右边昔字边。
照,zhào,13笔,上下结构,下边是四点水,注意读准翘舌音。
柔,róu,9笔,上下结构,上边是矛字头,下边是木字底,注意上边“矛”的写法。
4.巩固练习(做游戏)。
(1)找朋友,将本课3个生字的读音卡片和汉字分发给6个同学,老师说一个字,两位同学分别将正确音节和汉字举到一起。找对了全班齐读三遍。
(2)组词练习。
五、课堂练习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认读汉字卡片。
二、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1.引导学习第一句。
(1)自由读第一句,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能说多少就说多少)
(2)齐读第一句。
(3)指导朗读(注意轻重音和停顿):
泉眼 / 无声 / 惜 / 细流,树阴 / 照水 / 爱 / 晴柔。
教师范读,学生仿读,指名读,师生评议,齐读。
(4)教师小结:
泉眼,就是泉水的出口。惜,爱惜,舍不得。细流,细细的水流。照,映照。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全句的意思是:细细的泉水从泉眼里悄然无声地流出来,好像泉眼很爱惜它们,舍不得让它们多流一点。绿树的
阴影映照在水面上,好像非常喜爱这晴天里柔和而美丽的风光。
2.引导学习第二句。
(1)自由读,说说你懂得了什么?
(2)指导朗读:
小荷 / 才露 / 尖尖角,早有 / 蜻蜓 / 立上头。
范读,学生练读,指名读,师生评议,齐读。
(3)教师精讲:
小荷,指刚刚长出水面的嫩荷叶。尖尖角,指还没有展开的嫩荷叶的尖端。全句的意思是:嫩荷叶那尖尖的角刚露出水面,就已经有蜻蜓落在上面了。
三、启发学生想象荷塘景色,深入了解课文
1.自由读全诗,引导思考: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泉水、树的阴影、荷叶、蜻蜓)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两句诗描写了两种景物:“泉、树阴、小荷、蜻蜓”)
2.启发学生根据诗句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感知、想象出细细的泉水缓缓地涌出,绿树茂密的树叶遮住阳光形成的树阴映照在清清的水面上……进而把这些景物联系起来,在头脑中构成一幅初夏荷塘的美丽风景画。
3.小结。
这首诗通过对涓涓的细流、浓密的树阴、清澈的水面、初露尖角的小荷、停落的蜻蜓这些常见的景物的描绘,形象地勾画出一幅初夏小小荷花池里的风景画,侧重静态的描写,给人以清新、恬静、温柔的感觉,特别是“惜、爱、露、立”几个动词的巧妙运用,使得这优美、宁静的画面充满了生气。全诗构思新颖,运笔精细,第二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已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
四、课堂练习
1.写一写课后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板书参考
探究活动
1.收集有关杨万里的资料。
2.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画一幅画。


![中班科学教案3篇[经典]](https://img.jihtu.com/upload/2825.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