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案(汇总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大意。
2、认真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并深入探究。
3、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讨论我们应该追求怎样的人生境界。
4、品味随笔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探究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四种境界的认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那么,作为一个生活在新年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又该追求怎样的人生呢?让我们先来看看哲学和哲学家对人生的看法。
二、作者介绍:
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哲学教授。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40年《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朱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三、预习检测:
1、选词填空:
①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 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②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 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
③中国哲学总是 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
A、程度 严肃 趋向 B、程度 严格 倾向
C、水平 严肃 倾向 D、水平 严格 趋向
2、作者所认为的哲学的任务概括地说是什么?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提示:作者认为中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也就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哲学要使人觉解道德原理,从而达到道德境界。哲学要使人了解宇宙,从而达到天地境界。
1、作者划分人生的境界其依据是什么?分为哪几种境界?
提示:作者所说的人生境界是根据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觉解程度来划分的;分为自然境界(一种蒙昧状态,不知道或者不大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有什么意义)、功利境界(心胸狭隘,他做事只知道对自己的功利意义)、道德境界(明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社会的利益做事,事事讲道德,事事都有道德意义)和天地境界(心目中有宇宙的整体,他为宇宙的利益做事,他是自觉的天民,是圣人,他与宇宙同一。
四、文意概括:(板书)
人生境界 哲学任务
宇宙 宇宙意义 天地境界↑ 圣人 教人了解宇宙
社会 道德意义 道德境界↑ 贤人 授人道德原理
自己 功利意义 功利境界↑
没有意义 自然境界↑
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五、语句研读:
1、“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哲学不也是一种知识吗?为什么说“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
注意“知识”前面的定语,说的是“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关于实际的知识。而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宇宙观的理论形式,它的任务在于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而不在于增加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实际的知识。
2、“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 “觉解”是什么意思?这一句意味着没有这种觉解,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为什么意义的有无决定于党解与否?
看有关的句子可以理解“觉解”的意思。上一句说“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倒数第二段中说:“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觉”者,悟也,就是觉悟,明白。觉解,就是觉悟,了解。说对于他有没有意义,说的是,主观上不认识,觉解不到某种意义,就是处在“无明状态”,那么事情对于他来说,就没有某种意义了。
3、 为什么生活在功利境界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后面一句说,“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这就是说,他单有利己的动机,至于行为的社会效果,他是不想的,实际情况有两种可能,可能是有害于他人,也可能是有利于他人。有害,不道德;有利,说明他并非不道德。这里所说的利己的动机,跟损人利己还是有区别的。
4、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低级的是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这两等人心都不坏,至多是做事对于他没有意义,或者只有功利意义,但是社会上有人道德败坏乃至违法犯罪,他们的人生境界作何解释呢?
文章说,功利境界中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这句话也意味着还有一类人是不道德的、只有生活在道德境界的人,他的行为才能真正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才是真正有道德的人。只知道功利意义,只知道利己,很容易滑到损人利己、损公利己的地步、功利境界中人是容易分化的。
5、“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难道惟有道德境界中人才了解社会的存在,而功利境界中人连社会的存在也不了解吗?
所谓“了解社会的存在”,是在一定的意义上说的,那就是了解社会的整体利益,了解他人的利益,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意识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自己也应该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
6、儒家所提倡的“正其义不谋其利”,将“义”与“利’完全对立起来,冯友兰先生又将这一套奉为道德境界的要义,是否合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不是把义和利结合起来,求得二者的一致才现实?
这里我们确实可以看到儒家义利观的影响。义与利的关系是值得研究的、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是集体主义。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集体主义是调节三者利益关系的重要原则。义,归根结底,就是正确处理各种利益相互关系的原则,个 ……此处隐藏8482个字……5
一、教材分析
1.背景知识
通过《我们的教室》和《三味书屋》的教学,学生对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段已有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在教学本课中类似的段落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本课叙述了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一座很大很美的城市。
2.教材特点
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第1然段指出北京是我国的首都。第2、3、4自然段选取了三个有代表性的内容来介绍北京的特色。第2自然段按方位顺序介绍了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这是北京的象征。第3自然段介绍了北京的街道和立交桥。这是北京的市容,反映了北京近年来的建设成就。第4自然段简单介绍了北京的名胜古迹和公园。第5自然段是对全文的,抒发了作者赞美和热爱北京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理解23个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抄写课文中带顿号的句子,认识顿号。
3.能按方位顺序具体介绍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
4.能正确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5.了解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初步培养学生热爱首都北京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1.课文第2自然段按方位东、西、南、北、中具体介绍了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是阅读训练的重点。
2.第3自然段的理解及指导背诵。
教学难点:1.本课中有些词语要借助课文插图进行理解。
2.本课生字较多,有些句子较长,要注意朗读指导,读好长句子。
四、教学准备
投影片、天安门挂图、小黑板、生字卡片、课文录音。
五、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借助课文插图理解新词。
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学习第1、2自然段,并能按方位顺序说说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1)打出北京天安门的投影。
(2)你能说说这是什么地方吗?
(3)指名说,你还知道北京有那些美丽的景观?
(4)我国的首都北京有这么多美丽的景观,我们今天要学习24课,(揭题)我们要跟随课文一起去看看美丽的北京城。
2.听课文录音,学生划生字新词,并标好自然段序号。
3.学生自学。
读课文,记字形,想词义,主要内容。
4.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
(2)指导书写:垂、颖。
(3)借助课文插图理解词语。如:汉白玉、华表、立交桥……
(4)指名分段朗读,指导长句中的停顿。(长句中的停顿打“/”)
5.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读准多音字“都”。
(2)理解“首都”。(中央、国务院所在地,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6.学习第2自然段。
(1)回顾学法。(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段:①划出方位词,看看写了那几个方位。②看看每个方位各写了什么。)
(2)默读课文划出方位词。指名回答,师生订正。
(3)理清本段内容。
①尝试作业。(板书出现,学生做在课堂作业本上。)反馈。
②看投影说说广场周围有哪些建筑物。
(4)读课文看图(或投影)欣赏各建筑物。
①读1一5句。
a.从插图上指出:天安门城楼、金水河、汉白玉石桥、汉白玉华表。
b.你能看插图有顺序他说说天安门城楼吗?
c.打出“天安门城楼”的投影,体会它的庄严和美丽。
d.齐读写天安门城楼的句子,体会庄严和美丽。
②读6、7句,打出“人民大会堂”的投影,说说自己的感觉。
③读8、9句,打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投影,教师简要介绍。
④打出投影,指名比较具体地说说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物。
(5)齐读第二自然段,:本段按方位顺序具体介绍了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物。
7.作业。
(1)抄写词语。
(2)划出方位词,(《作业本》第5题)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3、4、5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第3自然段。
2.摘录课文中带顿号的'句子,认识顿号。
3.激发学生热爱首都北京,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巩固。
(1)抽读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
(3)按课文内容填空。(完成《作业本》第6题)
2.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和指导长句中的停顿。
(2)质疑。(利用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如:绿树成荫、川流不息等。)
(3)利用投影来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①读第1句。理解:这一句讲了北京的什么?“许多”一词说明北京什么很多?你能把这一句话改成用两句话来说吗,(“北京有许多又宽又长的大街”和“北京有许多造型新颖的立交桥”)再读这一句进行体会理解。
②打出北京市大街的投影片。说说大街是怎样的?(引导:两旁绿树成荫,鲜花盛开。)
③打出立交桥的投影片。a.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什么地方有什么。(立交桥四周有……,立交桥上……)b.谁还能说说立交桥有什么作用?(对便利交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c.齐读课文4、5句。
(4)小黑板出示课堂作业。(通过练习帮助学生理清句子间的关系。)
课文第1句总的介绍了北京的()和(),第2句具体写了(),第3、4句具体写了()。
(5)背诵指导。
①看投影读句子,记住第1句讲什么,第2句讲什么,第3、4句讲什么。
②看投影,背诵有关句子。
③看投影试背。
3.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
(1)齐读课文,注意长句中的停顿。
(2)这个自然段有几句话?想想第2句和第1句间是什么关系?(第2句是对第1句的补充说明或举例说明。)
(3)课文说北京有许多“名胜古迹”和“公园”,那么第2句中哪些是“名胜古迹”?哪些是“公园”?
(4)借助投影或有关图片,简单介绍“名胜古迹”和“公园”。激发学生想去北京看看的欲望。
(5)再读这个自然段,划出课文中带顿号的句子,说说顿号的用法。(表示并列词语间的停顿。)摘录句子。
4.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
(1)通过课文的学习,你觉得北京什么地方很美?
(2)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3)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读出心中爱首都北京的感情。也可配音乐增强感染力。)
5.作业。
完成《作业本》第3、4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