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班科学教案(荐)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科学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班科学教案 篇1一、教材分析:
这个活动选自幼儿园大班上学期的第一个主题活动《我长大了》,从前面的活动中孩子们基本上已经感受到了自己升入大班以后身体上、行为习惯上的发展。为了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自己的成长变化,我将此次活动的目标定位在探索不同材料进行测量的科学探索活动。其主要目标是学习用绳子、毛线等测量工具进行正确测量,学会简单的比较和记录方式,从而感受测量的乐趣。
二、幼儿经验方面:
在开展此活动之前,幼儿对测量的基本方法已经有了了解,并不是教授测量的方法,而是将重点放在提供多种材料、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进行探索方面。
三、活动思路:
活动的开始从激发幼儿“长大了”的自豪感出发,从满足幼儿的情感需求直接导入课题。活动中,我注重通过创设自由的探索空间、努力通过幼儿的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同伴交流等方式,引导幼儿在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幼儿的发散思维和经验水平,从而满足幼儿的探索需求。每个活动环节后的教师小结是帮助幼儿总结经验、提升思维的重要内容。
四、活动准备:
1、同等长度的软材料:尼龙绳、毛线、丝带、彩带等。
2、轻音乐、书、毛线、记录身高测量高度的大板纸
3、各种记录表、彩笔、铅笔、各种尺子(卷尺、布尺、皮尺、直尺等)
五、活动过程:
(一)教师带领幼儿走直线,引导幼儿安静的进入活动。
“来小朋友们,让我们的脚跟对脚尖,慢慢地走,走到自己位子的小朋友可以轻轻的坐下……”
(意图:这节活动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测量,其中测量的一个要求就是首尾相接,所以活动的开始采用脚跟对脚尖走直线的方式,让幼儿安静的进入活动。)
(二)交流成长变化,抛出问题,导入活动。
“现在小朋友升入大班,成了幼儿园里的大哥哥、大姐姐,那你觉得现在的你和中班、小班的你在身体方面有了什么变化?”
“刚才有小朋友说他长高了,那你知道今天参加活动的小朋友谁最高吗?”(幼儿意见不统一,请三位大家认为“最高”的小朋友到前面,大家通过简单的比较指出“最高”)
“现在,我们找到了最高的小朋友,那你知道最高的小朋友到底有多高吗?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他到底有多高?”
“有小朋友说用尺子量一量,这是个好方法,但是现在我们没有尺子怎么办?能不能用我们身边的东西来当工具进行测量呢?”
(三)学习用不同的材料进行正确测量。
1、方法一:用书做测量工具。(用直的、硬的材料进行测量)
教师示范一:将书放到幼儿身体上进行测量,设问:这样测量方便准确吗?那我们可以怎样做?
教师示范二:将幼儿的身高在墙面上做好标记,让幼儿明白:从地面起点到标记处代表最高小朋友的身高。
教师示范三:边提问边示范“应该从哪开始测量呢?”明确:用书的长边和起点要对齐,侧面要对齐,要沿直线向上测量。“测量了一次以后怎么做?”明确:在第一次测量结束的地方做好标记。“第二次再从哪里开始量呢?”明确:第二次测量要从上一次结束的地方开始。
幼儿示范四:请两位幼儿一组接着向上测量。教师带领全体小朋友给予他们语言上的指导。比如:从上一次结束的地方开始沿直线向上测量。
示范记录五:引导幼儿将测量后的结果记录到《记录表》中,明确每一栏中都应该记录什么内容。
幼儿示范六:使用书的短边进行测量。“刚才我发现小朋友是用书的长边进行的测量,那可不可以用书的短边进行测量呢?谁想来试一试?”请两位幼儿上前示范测量。(教师提醒幼儿更换另一种颜色的标记笔,让幼儿明白更换的用处:为了与上一次的进行区分。
幼儿记录七:教师引导幼儿在记录表中记录测量的结果。引导幼儿观察记录表中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测量的是同一个小朋友的身高,为什么得出的结果不同呢?”明确:测量同一个物体,选择的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结果也不相同。
2、方法二:用毛线、尼龙绳做测量工具。(用软的材料进行测量)
“刚才我们一起用了像书一样直直、硬硬的材料进行了测量,今天我还给大家带来了一种更特别的测量工具,你们看这是什么?(出示尼龙绳)
“那你用过这样的绳子进行测量了吗?那用这样的绳子进行测量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下面小朋友分组可以去试一试”
(四)分组合作,尝试用绳子进行测量。
1、分组合作,尝试测量:“好的,每组老师够给大家准备了同等长度的绳子,那你想测量什么?”“那我们就来测量一下我们的小桌子的长边有多长,好吗?”“在测量之前,大家要商量好你们小组的分工,谁来测量?谁来记录?谁来做标记?等等”幼儿合作测量并做好记录。对照记录表介绍相关的记录方法(播放音乐)
2、总结记录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观察记录表有没有什么问题?为什么用同等长度的绳子给同等长度的.桌子边测量,为什么大家量的数不一样呢?”请出现不同结果的幼儿上前演示自己的测量方法,从而发现测量的问题。
3、教师小结利用绳子等软材料进行测量的正确方法:使用软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时一定要将工具拉直,每次测量都要在结束的地方做好标记,接下来每一次都要从上一次结束的地方开始,否则结果就会不准确。
4、再次小组合作使用绳子测量桌子的长边,教师巡回指导。(播放音乐)
5、总结幼儿的记录表,鼓励幼儿的做法。
(五)自选软材料进行测量并记录。(同等长度)
“刚才我们只测量了小桌子的长边,小桌子腿有点不高兴了,他也想让小朋友帮忙测量一下,小朋友愿意吗?老师给大家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软的测量工具,大家看都有什么?小朋友可以选择你喜欢的材料来测量一下小桌子的腿,测量以后大家要在记录表中记录一下你测量的结果,需要铅笔做标记的小朋友可以从小筐子中取”(播放音乐)
总结幼儿的记录表明确:使用相同长度的工具测量同一物体,最后的结果相同。
(六)活动延伸:探索用尺子进行测量。
“其实,我们可以利用身边的很多材料都可以进行测量,比如我们的小手、小脚都可以用来测量。但是,使用最准确地还是尺子。那你见过什么样的尺子?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卷尺、直尺,可能你家里还有更多不同的尺子,那小朋友可以回家用你家里的尺子测量一下你家的桌子、椅子,你的爸爸妈妈都是多高?然后带到幼儿园和大家一起分享好吗?”“今天我们操作的材料,老师也会放到区角活动中,小朋友可以继续去探索测量的乐趣。”
六、活动反 ……此处隐藏6879个字……很多了(只剩一些)。
师:洗手液之前是满满的,只用了一个星期就剩一点点了,请小朋友告诉我,你们洗手时,用多少洗手液的?
幼1:我剂一点点。
幼2:我一按就按到底的。
幼3:我用一小块。
师:现在老师告诉小朋友,吸收也不要用太多,太多了反而洗不干净,小朋友剂洗手液时,只要剂一颗白豆大小就行了。
幼:白豆是什么?(白豆有多大啊?)
师:现在老师给小朋友认识一下白豆,看一看白都有多大,他长得怎样的。
基本部分:(老师给每位小朋友发一个用纸折成的小兜,把一颗白豆和一颗眉豆,放进小兜里,教育幼儿双手放好,不能拿小豆豆)
师:小朋友,你们要照顾好这两颗豆豆,不要把他们弄不见了,等一下会有更好玩的。
师:现在老师发给小朋友两颗豆豆,请问哪位小朋友知道哪一颗是白豆。(白豆放左边,眉豆放右边)
幼1:(用手拿着一颗豆)这一颗。
幼2:是这一颗。
师:请小朋友用手拿起你左边的那颗豆豆放在左手的手心里,它就是白豆了。你们能说一说他的样子吗?
幼:圆圆的,白白的',小小的。
师:很好,白豆是圆圆的,他好像一滴水珠一样大小。小朋友们知道白都可以做什么?
幼:煲汤、煲粥、煮菜。
师:小朋友很聪明,其实我们喝的豆浆就是从白豆里榨出来的。
师:现在我们认识了白豆,知道他长得胖胖的,白白的,可以榨豆浆。你们想想再认识另一颗小豆豆啊?
幼:想。(是不是旁边的那一颗啊?)
师:请小朋友把白豆放进小兜里。
师:小朋友,你们有看到一颗皮肤也是白白的,还有一条弯弯的眉毛的豆豆吗?
幼:看到了。
师:那是白豆的好朋友,他的名字叫眉豆,眉毛的眉。小朋友看一看,白豆和眉豆有什么不同?
幼1:眉豆有一条眉毛。
幼2:眉豆比白豆白。
幼3:眉豆比较长。
师:小朋友很聪明,眉豆和白豆是不同的,眉豆有一条弯弯的眉毛,他的皮肤是牛奶的颜色,身体比较长。
师:小朋友还记得白都可以干什么吗?
幼:煲汤、榨豆浆。
师:那么,你们只都没都可以做什么吗?
幼:煲汤、榨豆浆。
师:小朋友要注意了,眉豆可以用来煮八宝粥,但不可以榨豆浆,他榨豆浆就不好喝了。
幼:我喝八宝粥的时候就见到眉豆了。
四、结束部分:
(牛奶瓶上写着幼儿的学号,老师引导幼儿把白豆和眉豆种在自己的牛奶瓶里)
师:小朋友,白豆和眉豆都能吃,因为她们是种子,如果我们把她们中在泥土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啊?
幼:会发芽。
师:对了,现在是春天,把豆豆种在泥土会发芽,接着会长高,最后就会长出很多很多的豆豆,我们一起把它种在牛奶瓶里好吗?
幼:好。
师:小朋友,你们可以把你喜欢的豆豆种在泥土里,也可以两颗豆豆都种在牛奶瓶里,但要注意,你要把白豆、眉豆的标签插上去。
五、活动延伸:
指导幼儿观察豆豆的生长情况,每一天观察一次,并画出豆豆一个星期的变化。
大班科学教案 篇10活动的构思:
摩擦力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遇到,如:孩子穿得运动鞋,鞋底就应用了摩擦力的原理;下雨天,教室内铺一些地垫就能防滑。这些现象都是摩擦力的原理,这些现象幼儿经常看见的,但幼儿还是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主要是孩子不懂摩擦力的原理,因此想在活动中通过小游戏来引出摩擦力,并让幼儿亲手实验来感受摩擦力的存在,了解摩擦力的原理。最后将科学原理回归生活,让幼儿了解生活中的一些摩擦力的现象,并尝试用摩擦力的原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活动目标:
⒈通过观察、比较、实验等活动,感知摩擦力的存在。
⒉结合生活经验,初步了解摩擦力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尝试用摩擦力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
活动准备:
⒈光滑桌面与铺上地垫的桌面各一张,积木若干,毛巾、手帕,玩具汽车。
⒉象棋的棋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知物品的粗糙与光滑,初步理解摩擦力的存在。
今天老师和你们玩一个射门的游戏,请你来看看。
⒈射门游戏:
玩法:分别在光滑桌面与铺上地毯的桌面的一端,各设置一个“球门”。将象棋的棋子放在桌子的另一端,用力推动象棋子,使其滑向球门。(第一次在光滑的桌面上实验,第二次在有地毯的桌面上实验)
⒉讨论:
⑴刚才在射门游戏时,你发现了什么?象棋在两次的射门游戏中的滚动有什么不一样?
⑵为什么棋子在滚动的过程中会渐渐的停下来?
为什么用同样的力,在不同的桌面上推动同一棋子,棋子滑动的速度不同?
⑶:原来棋子滚动时和桌面有一个力,叫摩擦力。在桌面光滑滚动的棋子摩擦力小,棋子滑得远。在桌面粗糙上滚过摩擦力大,棋子滑得近。
(二)进一步感知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⒈看,有些小汽车在马路上不知道哪条路走得比较快,所以请小朋友帮忙去试试看。在每张桌子上老师准备了三条用积木搭成的斜坡的马路(一条路是光滑的表面、一条路上面铺着毛巾、一条路上面铺着手帕),三辆小汽车,请你们小组合作观察、实验,车在哪一条路上走得快?车在哪条路上走得慢?哪辆汽车开得远?哪辆汽车开得近?
⒉幼儿分组操作、实验。
⒊交流实验结果:
说说刚才实验中你的发现?为什么会这样?
教师:原来光滑表面的路,摩擦力小,所以汽车走得很快,粗糙表面的路摩擦力大,所以走得慢。
(三)结合生活,感受摩擦力与生活的关系。
⒈在我们的生活中也经常会用到摩擦力,我们一一看吧!
⒉看看PPT幻灯。
第一页幻灯运动鞋,引导幼儿观看鞋底,为什么鞋底会很粗燥呢?(增大摩擦力啊,让我走起来更加的稳)
第二页幻灯轮胎,引导幼儿观察轮胎的环纹,为什么轮胎上有花纹?(增大摩擦力,起到防滑的作用)
第三也幻灯汽车里的'防滑垫。引导幼儿观察小垫子上放了饰品,车开动时,小物品不会滑下来。为什么会这样呢?(防滑垫上有突起的地方,物品放在上面有摩擦力,所以不会掉下来。)
(四)利用摩擦力的原理,引导幼儿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老师这里有一些小的困难,请你用摩擦力的原理,帮我解决一下,好吗?
问题一:下雨天,底板很滑,小朋友走过容易摔跤,想一想利用摩擦力的原理,可以怎么办?
问题二:衣服的拉链拉不开时,可以怎么办?
:现在我们小朋友能将学会到的科学原理用到生活中,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你们太棒了。
延伸活动:一会儿回到教室,小朋友还可以继续去发现一下,我们的教室里,还有哪里也有摩擦力的存在,然后把你的发现告诉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