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 教案优秀

时间:2025-09-20 23:51:15
《平均数》 教案优秀

《平均数》 教案优秀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平均数》 教案优秀,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平均数》 教案优秀1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力目标:理解平均数在统计上的意义。

3、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难点: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上周的作业,有三位同学做得最好,今天老师带来些铅笔想奖励给他们。大家看统计图,哪三位做得最好,分别获得了几支铅笔?(叶雨7支、叶茹5支、李新3支)(课件展示)

师:你们觉得这样分公平吗?怎样才能公平?

学生讨论,指名汇报。

(把叶雨的7支拿2支给李新,这样每人都是5支。课件展示)

很好。谁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移多补少法”。板书)

(先把三个人的铅笔全合起来有15支,再平均分给这3个人,这样每个人都是5支。)

这种方法也很好!我们也给它取个名字。(“先合再分”板书)。

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这三个人铅笔的支数从不等变成相等,都是5。

教师指出:这里的“5”就是“7、5、3”这三个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能简单的说一说什么是平均数吗?(学生思考或者讨论,教师在听取汇报后总结。)

几个大小不等的数,通过移多补少或者先合再分的方法,使它们成为几个相等的数,这个相等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说到平均数,同学们能联想到我们以前学的哪个数学概念。(平均分)是呀,平均数是5,那么他们每人的铅笔支数应该都是5,是这样吗?(质疑,区分平均数和平均分)

师:难道,老师真的不公正吗?他们的铅笔到底要不要重新平均分配呢?告诉你们,不能。这样做是因为叶雨书写最干净,而且明显进步,而李新最近书写有些下降了。同学们觉得老师做得公平吗?刚才的平均数只是一个反映今天奖品发放总体情况的数,不是真的把奖品平均分了。

同学们在生活中还听到过哪些平均数?说一说。(见课件)

看来平均数的用处还真大,同学们要好好学习哟!

二、寻找方法,解决问题。

同学们,上个月我们班每个同学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很多小红星。我们来看一下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的统计结果。

第一小组上月获小红星个数统计表

单位:个

叶xx李xx吴xx刘xx

14111013

第二小组上月获小红星个数统计表

单位:个

叶xx付xx张xx江xx

15128119

其中,叶xx的.个数最多,我宣布第二小组为优胜组,你们同意吗?

生1:不同意,她一个人怎能代表全组,就算叶雨最多,可是张新才8个。

师:那你们说怎么比呢?

生2:可以把每个组的个数加起来,看哪个组的个数最多,哪个组就好。

生3:可第一小组比第二小组少了一个人呀!怎么能比?

同学们认为怎样比最合适呢?(平均数)

对,把几个大小不等的数,通过移多补少或者先合再分的方法,使它们成为几个相等的数,也就是把两个小组的平均数分别求出来再比较。(大家领悟到比较平均数最公平,从而认识平均数在统计中的用处。)

下面,我们就各显神通,先求出第一小组的平均数吧!

小组讨论、汇报。

(将叶茹多的两个分给吴xx,刘xx多的一个分给李新,这样,她们每个人都得到了12个,也就是第一小组的平均数是12个。)

不错,方法很简洁,他用的什么方法?有不同的方法吗?

(先求出四个人的总个数,再求出平均每人的个数。)

他用的方法就是——先合再分法。

看来,大家都非常聪明,第二小组的平均个数会求吗?

你们觉得这时我们求平均数用哪种方法比较合适?为什么?

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为什么这里求得的总数除以的是5而不是4?

(先合再分法)

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很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人数少,差距小,用移多补少法比较简单;人数多,差距大,用先合再分的方法比较简单。

我们看,第一小组的平均数是12,可是14、11、13、10这几个数里,没有一个是12的,它们有的比12大,有的比12小;第二小组的平均数是11,可是15、12、8、11、9这几个数里面也只有一个11,并不是每一个数都是11,它们有的比11大,有的比11小。所以说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平均数》 教案优秀2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平均数,会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数据的作用和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3、通过平均数的学习,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重点: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5分钟左右)

1、出示图片:我班学生在大街上捡拾白色垃圾。

谈话:白色垃圾对于我们的生活危害很大。出示相关数据。我校也要求学生调查自己家的情况。那么谁说说,你们家一周大约丢弃多少个塑料袋?

学生分别说。(三个)

2、看过一篇报道,城镇某校一个班平均每周丢弃塑料袋28个之多,大多数用于买菜,丢垃圾用。谁能说说平均数怎样算?

板书关系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3、看到这个信息你最想做什么吗?(到底城镇用的多,还是我们农村用得多?)如果以我班为农村调查对象。

4、比较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统计中的平均数。(板书)

二、在活动中,自主建构概念

到底我们班的同学平均每家一周丢弃多少个呢?看来要得到平均数只知道几家的数据还不行,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吗?

(一)活动1:初估平均数。(3分钟)

1、出示数据,初估平均数。

学生面对分散而且毫无规律的数据,迟疑一下,在教师的鼓励下有的.学生会大概猜一猜。但是数据不统一。

2、 “为什么不好估?有什么困难?”,“怎样就比较容易估算了?”两个问题的讨论,引出学生要对数据进行整理的需求。

3、 “怎么整理?”,这一问题又引发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最后得到根据相同数据及其个数进行整理。

6、小结:看来平均数与每一个数据都有关系,其实这正是它为什么能广泛应用的原因,那就是用平均数描述问题更全面。

三、在应用中巩固概念。

1、出示要解决的问题(9分钟)

学校要给五年级四个班数学竞赛颁奖,奖给谁?比较什么?1班34人平均分87、7分;2班33人平均分89、9分;3班人90、5分;4班35人85、5分

如果要给教这两个班的两位教师颁奖呢?颁给那位教师?

生交流,师问:哪个更科学公平呢?

2、学生应用计算器计算两个班的平均数再比较。

四、回顾总结(5分钟)

在统计中应用平均数分析数据,说明问题是很重要的手段,今天我们学习的统计中的平均数和以往的平均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五、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平均数

(5+4+7+5+9)÷5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30÷5

=6(个)

答:这5次平均每次记住数字的个数为6个。

课后反思:

《平均数》 教案优秀3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3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体悟“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2、探索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解答。

3、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能对数据分析结果作出简单的推断和预测。

4、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应用,逐步具有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灵活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

PPT等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初步感知平均数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平均数的信息。

2、师提问:为什么你们认为平均年龄、平均工资、人均住房面积这些都是平均数呢?能解释一下它是什么意思吗?

3、师:看来大家对“平均数”或多或少都有些了解。这节课,我们就去数学王国探索一下有关“平均数”的奥秘。板书:平均数你想了解平均数的哪些知识呢?

4、师:看来同学们对平均数充满了好奇,一起进入迷宫探秘。

二、构建新知

1。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观察棋子,提出问题。(多媒体显示)

师提问:看着你面前的棋子,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还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感悟“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动手操作: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怎样才能使三排棋子同样多。师提问:现在每排棋子都是几个?这个数,你能给他取个名字吗?

这个平均数4与原来每排棋子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呢?

3、探索求平均数的不同方法。

师:四人小组合作,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可以求出平均数,并且把你们小组独特的方法取个名字!等一下我们来评选最佳创意奖和最佳命名奖。比一比,哪个小组最爱动脑筋!

①小组活动讨论。

②汇报交流。(生说方法多媒体显示棋子移动过程)

移多补少!先假设后均分。先求和再均分。

三、初步应用,内化拓展。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讨论、尝试不但知道了什么是平均数,而且探索出了许多求平均数的方法。那么你们能解决有关平均数的实际问题吗?

四、课堂总结

1、你现在所认识的平均数是什么?

2、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

五、随堂作业

练习二十三第8~10题。

《平均数》 教案优秀4

教学内容:

人教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第六册第三单元。

设计思路:

本节课要通过一道道练习题的精心设计,来体现以下特点:

一、营造人文的课堂环境。

课堂教学只要以人为本,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本人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增强成功的体验,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平均数问题的理解进行阐释,使教学活动真正面向全体,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另外,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学习感受,不以教师权威压制学生的思维,而是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使学生敢想、敢说、敢质疑,做到课堂教学体现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发展学生、激励学生,从而提高人的教育原则。

二、深刻的思维引领。

本人在练习课教学中呈现的练习题,只要针对学生在学习求平均数问题过程中极易出错的典型问题为着眼点,把学生学习中的“模糊点”,常犯错误有意识引进课堂。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在探究交流中碰撞,使之明确错因,并主动纠错。然后,有针对性地让学生通过合理的习题进行深度挖掘,举一反三,对学生思维进行深刻、逆向性、批判性的指导和渗透。这样的课堂设计会因习题的多元化而倍显生动精彩,使学生感到一股浓浓的数学味,体验到思维的快感,抵制错源,享受课堂师生的平等交流的快乐,从而更加乐于学习数学。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通过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对学生进行节约资源和环保教育。

重点、难点:

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利用有关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平均数的定义

2、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课堂练习:

(一)基本训练

师:我们已经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看一道习题。

1、判断:

⑴小华所在班级平均身高131厘米,小明所在班级平均身高135厘米,所以小华比小明矮。( )

⑵全体同学为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12元,李洁同学可能捐了15元( )

⑶小明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平均成绩是93分,小明的语文成绩是93分。( )

2、小丽家这一星期用塑料袋情况如下图:

看图填空:

⑴图中每格代表( );

⑵用塑料袋最少的是( );

⑶平均每天用塑料袋( );

⑷你的建议是( )。

3、以小组为单位(6人一组)统计你家上个月用水情况,制成统计图:

姓名合计

用水量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汇报后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教育。

(二)拓展训练:(课件出示)

1、一个小组有7个同学,他们的体重分别是:39千克、36千克,38千克、37千克、35千克、40千克、34千克。求这个小组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

2、商店买来5筐苹果,第一筐重38千克,第一筐重39千克,第一筐重43千克,第一筐重34千克,第一筐重36千克,求平均每筐重多少千克?

3、哪一组的成绩好?

4、选择题:想一想:下面哪个列式才对?

5、小丽期末考试中三门的平均成绩是96分,其中语文是89分,英语是100分,她的数学成绩是多少?

6、小华期末考试中四门的平均成绩是92分,其中语文是96分,科学和英语都是87分,他的数学考了多少分?

7、小芳有36本书,小丽有22本书。小芳送几本书给小丽,他们两人的书就同样多?

三、练习小结。

四、作业

1、复习课本第42、43页的内容。

2、做课本第45页的第5题。

3、收集资料: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及作用。

附板书设计:

求平均数的练习课

(一)平均数的定义: 几个不相等数-----→相等的数

(求平均数)

1、移多补少

2、计算方法:

(1)先求出总数----→ 把各个部分数加起来。

(2)再求平均数----→ 总数÷份数=平均数

(二)平均数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总数÷份数=平均数

平均数×份数=总数

总数÷平均数=份数

《《平均数》 教案优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