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语文教案模板锦集9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
2、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学会多种方法处理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3、让学生学会怎样过一个有意义、有计划的暑假,让学生学会更好地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让学生大方活泼、积极主动地与伙伴进行口语交际是本课的重点。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挑选合理、科学的'方案并制定计划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语言描述,营造交际情景
1、谈话导入,提出问题
同学们,这个学期就要结束了,小朋友们又将迎来一个快乐的暑假,一般情况下你们在寒假里都做些什么呢?这些事情是谁给你布置的呢?
2、播放暑假生活图片,进入暑假生活情境
看完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3、学生交流感受
4、引出课题
这么多的事情,怎样才能把这些事情一件一件的完成好,不漏掉一件,你有什么好办法吗?与同桌商量商量吧!
二、尝试探究,获得成功
1、同桌交流
2、课堂交流,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说清楚。教师简单板书:
记在本上
制定作息时间表
制定学习计划表
那么,选定哪些内容才能让暑假过得愉快又有意义呢?
3、课件出示:暑假计划内容
4、课堂交流:他的这份计划有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
三、打算怎样过好暑假呢?
1、小组讨论:
要求: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根据自己小组的具体情况选定内容,每个同学都要积极发言,参与讨论。然后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用“我们组的小朋友打算这样过暑假……”为开头介绍。
2、小组代表向全班介绍。
四、学习制定个人计划
(1)、课件出示:各种计划表
(2)、交流:你觉得这几种计划好吗?有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还能提出好的建议来吗?
(3)、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制定自己的暑假计划。
四、观摩活动,开放评价
展示个人计划表,把自己的计划表贴在黑板上,让同学为你打星,看谁的计划表人气指数最高。
板书设计:
我打算这样过暑假
写作业制定作息时间表
运动制定计划表
语文教案 篇2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异国的田园风光。
3、揣摩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并摘抄下来。
教学重难点
揣摩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1、搜集查阅有关荷兰的图片及资料。
2、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导题
荷兰以郁金香、风车、牧场和运河而闻名天下。同学们,你们了解荷兰吗?
(请2—3名同学交流有关荷兰的'图片或资料)
的确,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让我们随作者一同走进这优美、恬静的地方吧!
读文
1、边看插图,边读。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说说“牧场之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默读课文,重点读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想一想为什么这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画出你不理解的地方。如:课文第一自然段与全文是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交流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3、指名板书。
品味
1、带着你个人的感受读一读你喜欢的部分。
2、试着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积累
抄写你最喜欢的词句,并试着背一背。
运用
1、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1、用“是……也是……”“仿佛”“悠然自得”写一句话。
2、找一优美的文章读给爸爸、妈妈听。
语文教案 篇3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曹操的儿子曹冲小时候称象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遇事动脑筋,想办法,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第一段写的是曹操带着儿子和官员去看人家送给他的一头大象。
第二段写的是这头大象又高又大,官员们议论大象的重量。
第三段写的是官员们想出了几种称象的办法,曹操听了直摇头。
第四段写的是曹冲想出了称象的办法。
第五段写的是人们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在三、四自然段中,通过官员们与曹冲不同的称象方法的对比,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把一个聪颖、质朴的儿童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第四自然段讲曹冲叙述的称象方法和步骤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曹冲的称象方法是用5句话说明的。第一句是总写。第二至第四句具体地写出了称象的`方法,一句话就是一个步骤。文中通过“赶、沉、画、赶、装、沉、称”这几个动词的连用、准确、清楚地写出了称象过程,使学生理解曹冲以船代秤、以石代象的科学的称象方法。
用水的浮力来称象的知识,是本课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使文章中抽象的语言文字具体化,以帮助学生理解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懂得在句子中恰当地加上一些词语,可以把话说得更加具体、形象。
2.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教育学生学习曹冲,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法设计:
为突破本课教学难点,教学时应采用实验法。
课前准备
玻璃器皿装上水、木船、玩具象、小石子秤或天平、幻灯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简单介绍曹操和曹冲,学习生字词,理清文章脉络。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懂得在句子中加上一些词语,可以把话说得具体、形象。
……此处隐藏6713个字……. 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的(1)、(2)。第二课时
一、 复习引入新课。
二、 学习第三自然段。
1. 更让作者感到惊奇的是什么?指名读。
2. 指导朗读,抓住三个却字,让学生理解池水的颜色发生的神奇变化,体会作者见到这神奇变化时的惊叹。
3. 小结:
4. 齐读第三自然段。
三、 学习第四自然段。
1. 池水为什么会显出不同的颜色来呢?
2. 让学生自读课文,对这一自然段进行质疑。
3. 引导学生讨论,探究池水颜色变化的原因。
(1) 学生分小组读书、讨论。
(2) 推选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同学给予补充或纠正,教师做适当的点拨。
(3) 小结讨论的结果。
4. 熟读成诵。
5. 说说池水显出不同颜色的原因。可以用书上的句子说,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
四、 学习第五自然段。
读出恍然大悟和赞美的语气。
五、 总结全文,再次调动学生激情。
看到这神奇的景象,每个人都会情不自禁地赞叹:
1. 学生自由发言,抒发情感。
2. 作者也情不自禁地赞叹:原来五彩池的瑶池就在人间,不在天上。
3、学生齐读。
六、 布置作业。
1. 读课文第二、四自然段。
2. 向父母介绍五彩池,并说说颜色变化的原因。
语文教案 篇9我们老师非常珍惜这次和贵校的交流机会,究竟上一堂什么样的课呢?如何达到教学的目标呢?是追求精致还是扎实?是表演做秀还是求真务实?两位年轻老师思索着怎样才是交流和合作?怎样才能提升业务素养?深思熟虑后定位于返璞归真、原汁原味的常态课。有目共睹,课后就有16字的感受: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轻轻松松!我们极力去实现“原生态的课堂教学”,用真切展现课程的理念,用真情拓展学生的感悟,用真实创新学生的思维。
一、课文简析
《老人与海鸥》讲述了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读来令人难以忘怀。
《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课文是科学常识性说明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二、教学实录及评析
语文课堂,属于孩子,教学则应该回归自然,贴近他们的生活,与他们进行深切的情感交流,基于此认识,两位年轻的老师在尝试中摸索。
1、因“疑问”而精彩。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愈多,好奇心愈强,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思维就愈活跃。《老人与海鸥》中,叶老师的轻轻话语“站在翠湖边上,你有什么疑问?”,自然引出了学生心中的疑问“海鸥为何送别老人?”。《呼风唤雨的世纪》课堂上老师的微笑的导入:“呼风唤雨,你们联想到了什么呀?”读完了词语,让学生谈谈不理解的有哪些。在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了“探索者”的角色,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思考如何解决问题,情绪高涨,其乐无穷。
2、因“想象”而生动。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也就是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进行丰富、自由、大胆的想象。我们的老师挖掘文本,多方面寻找想象的突破口。《老人与海鸥》的课堂上,叶老师让学生想象“假如你就是这只海鸥,你要说什么?”赋予了学生无限的思考空间,在有效地的激励下,学生的回答“您好,我们的父亲!无论春夏秋冬,您都不辞辛苦的给我们喂食!谢谢您!”“爸爸!您真好!”学生的想象精彩纷呈,感同深受,我们仿佛看到了一群群的小海鸥正在翠湖边深情的呼唤。《呼风唤雨的世纪》中周老师抓住了关键的一句话“人类生活的舒适和方便,连过去的王公贵族也不敢想象”,学生立刻活跃起来“过去的王公贵族交通工具只有马车、轮船,他们的娱乐生活只能下下棋,泡泡澡。而我们今天可以乘坐火车、飞机、磁悬浮列车,可以看电视、上网、视频等等”学生兴趣盎然,滔滔不绝、头头是道,得意的神情是在他们感悟到了当今科技的先进,现在舒适的生活只会令那些王公贵族艳羡。两位老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努力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给孩子们的想象插上翅膀,引领他们在广袤的思维时空驰骋。
3、因“读写”而扎实。
语文教学重在语感的培养,读是基础,形式的多样则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读的训练是语文教学中的常规,读要有独特的感悟,鉴于孩子们的年龄特征,则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两节课读的形式多样,个别读,齐读,男女生读,开火车读。读的层次不同,初读,理解课文读,加入体验读。读出了感情,读出了感悟。《老人与海鸥》中叶老师设计了2个“写感受”的环节,提升了学生的练笔能力,《呼风唤雨的世纪》中周老师加强了生字词的教学,还有“发明”“发现”的词语区别教学,这些都展现了语文最本真的特质: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4、因“生成”而鲜活。
教学的预设彰显思维的智慧,而当前的课堂,因孩子们的灵动,而有了“课堂生成”,这也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我们期待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学生尽情释放自己思维感受。虽然,两位老师和孩子们都是初次相见,因为一起学习而很有默契,孩子们毫不羞怯,在他们的激情中迸发了智慧的火花,比如:用一个词形容老人的动作,引出了“细心、亲密、亲切、和谐、默契”等感悟程度不同的词语。还有学生动情的呼唤:“父亲!您怎能舍我而去?快快回来吧,我的父亲!”如此生动的领悟,谁不为之动容?那些即使没有发言的孩子,他们的眼睛熠熠闪光,那是求知的欲望。即使一句话也没有说,他们憋红的小脸也就是课堂的色彩所在,我们也一起感受到了课堂的和谐鲜活。课堂的生成就是课堂的生命!
三、教学反思
两节课都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在我们感受到课堂的生机与灵动时,也感觉到“简约而不简单”。但众所周知,教学永远是门遗憾的艺术,有尝试就有不足,有摸索就有缺失。
1、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够凝练,预设的问题过于琐碎,有些话语过多的重复,不够自然贴切。
2、对文本的拓展浅尝辄止,不深入。《老人与海鸥》中预设的“如果你是老人,你要说些什么?”问题没有引导讨论,不了了之。课堂教学源于文本但要高于文本,《老人与海鸥》除了感受老人与海鸥的和谐美,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去与动物和谐相处呢?没有展开。《呼风唤雨的世纪》探讨了农耕社会的生活贫乏,现代生活的舒适方便,那21世纪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没有引发学生联想。
3、教师刻意对着教学设计来进行教学的痕迹较重,不放开,因此课堂的节奏把握得不够紧凑。《老人与海鸥》中写的锻炼由于时间关系显得潦草,《呼风唤雨的世纪》课堂节奏前紧后松,教师后来的引导有些泛化!
总之,合作交流中总是鞭策着我们成长,在大家的关注中我们有所收获,但深知还有诸多的不足,需要各位的赐教,渴盼得到各位的扶助!我们真诚希望和联盟小学缔结联盟,相互学习,携手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