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教学随笔

时间:2025-08-05 17:24:13
幼师教学随笔

幼师教学随笔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看到过不少让自己印象深刻的随笔吧?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你见过的随笔都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师教学随笔,欢迎阅读与收藏。

幼师教学随笔1

“授之以渔”法

【方法要点】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幼儿学习和掌握解决冲突的方法,从而逐渐提高幼儿自己解决冲突的能力。

【案例呈现】正当孩子们分工搭建“胶州湾小区”时,文文和洋洋突然扭扯在一起。文文说:“我是设计师,谁让你乱搭的?”洋洋说:“我们一起建楼,我也可以搭。”强强喊:“你们不要打了,有事找‘评议员’评理去。”于是文文和洋洋相互拉扯着来到“评议角”。值班的“评议员”让他们说明了事情的经过。并请了“见证人”做了证明后,为他们做出了公正的“评判”。

【案例分析】幼儿冲突防不胜防、时有发生,所有的冲突都由教师解决,会增加幼儿的依赖性,降低或剥夺他们的自主性。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教会幼儿解决冲突的方法。比如,我在班里设立了一个“评议角”,让幼儿轮流当“评议员”以帮助幼儿学习解决冲突的方法。当幼儿之间发生冲突时.他们就到“评议角”里请“评议员”来解决冲突。“评议员”面对不同的`冲突要采用相应的方法来化解幼儿之间的冲突,从而学会和掌握解决各种冲突的本领。

幼师教学随笔2

其实,教师可在幼儿交流的基础上,简要概括幼儿的发现、意见及观点,帮助幼儿整理在探究中获得的经验,适时提出问题,帮助他们提升经验,引导他们探究更深层次的问题。

一、单向、线性的活动方式

在原方案中,幼儿似乎被教师牢牢控制着,未能体现出学习的主体性。我们不禁要问,为何总是教师在提问?为何不鼓励幼儿发现菊花其他的秘密?该活动到底要培养幼儿哪些科学探索方面的素养?我觉得在组织这样的活动时,教师应仔细观察幼儿,了解他们的`兴趣点,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整理出有价值、能促进发展的兴趣点,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究、发现、交流、讨论,让他们在开放和充满质疑的情境中学习,不断体验探索的成功和乐趣。

二、缺乏知识经验的整理与提升

在原方案中,教师只是引导幼儿交流自己的发现,而没有整理和提升幼儿的知识经验。其实,教师可在幼儿交流的基础上,简要概括幼儿的发现、意见及观点,帮助幼儿整理在探究中获得的经验,适时提出问题,帮助他们提升经验,引导他们探究更深层次的问题。

幼师教学随笔3

在家园联系中听到家长提出这样的问题:“我的孩子画画一点也不好,画的一点也不像,当我要他画画时,他总是说不会画,希望我代笔或抓着他的手画,这样好吗?”面对瞪着纸笔、一脸无助的孩子,您是以何种方式解决问题呢?

我认为我们首先要学会“听”孩子的画,其实画画一点也不难。首先要撇开“画的像”的错误观念,对幼儿来说,画画就像大人写日记般,他们会以既有的、熟悉的表现手法,用点、线、圆各式图样,“记录”深刻于心中的生活经验,几条简洁的线,代表的是妈妈:纷乱的错误,代表的是弟弟:圆圆的形状,代表的是好吃的饼干。孩子用“画”来讲述自己的感受和发现。所以,我们看孩子的画时,并不是看他画得像不像,而是要“听”他画中所表达的东西,并去理解、关心、尊重他所诉说的内容。在引导涂鸦期的孩子(两—四岁)画出心中意象和对生活经验的感受时,您还可在孩子用点线描画的图样旁,加上附注文字。

其次以言语引导孩子画画,当孩子想要画一件事物,却不知如何表现时,请您以“言语”来引导他做画。例如:孩子想画“大象”,您可先和他一起讨论大象的特征,若能辅以图片或书籍,加深孩子的印象,甚至带孩子到动物园观看,都能加强孩子对画作内容的表现欲望及构成概念。然后,鼓励孩子以基本形状———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分别做头部、身躯、四肢的描绘。“想一想,大象的头和长长的鼻子像什么形状?圆形还是长方形?”“很好!身体又是什么形状呢?”“长方形。”若要进一步丰富孩子的画作内容,则可和孩子共同讨论分享,掌握何人、何时、何地、何事的原则,对孩子做言语上的刺激。同时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更是帮助孩子在艺术天地成长的重要方式。举例来说,带孩子去动物园、大自然……甚至生活中的吃饭、洗澡、刷牙,睡觉等点点滴滴,都是丰富孩子作画灵感的最佳来源。

孩子要透过亲身的体验,才能描绘出生动、真挚、充满情感的作品,不会老是画一些内容空洞、缺乏变化、让父母纳闷的'画了。这样的作品,即使在技术上还不成熟,也能打动看画人的心,孩子更能在绘画过程中得到满足。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善用“儿歌”这个好帮手。像儿歌《小蜜蜂做客》:小蜜蜂,嗡嗡嗡,敲敲门,咚咚咚,花儿姐姐打开门,五片花瓣五扇门,好花蜜、好花粉,好好招待小客人。儿歌内容易于理解与联想。像这样简单的题材,搭配创意的联想,就能帮助孩子创造生动的画面。若幼儿的作品内容稍嫌空洞,我们还可就歌词中提到的事物、景物、人物,以言语引导孩子大胆将内容做进一步的延伸,发展出不同的情况。

作画的题材不难寻,只要有敏锐的感知心;作画的方式不难,只要勇于尝试与创新。当孩子发现新颖的、属于自己感受且美好的表现方式时,他的画就有了生命。大人千万不可画给孩子看,或要求孩子临摹,这些都会逐渐抹杀孩子对事物的统合、分析和安排的能力,以及他表现内容的独创性。

幼师教学随笔4

每天早晨,孩子们都会在老师的带领下锻炼身体、玩游戏,可是总有个别孩子喜欢独自呆在一旁。这不,今天晨间活动时,我们班的王老师正带小朋友玩“切西瓜”的游戏,菲菲小朋友就躲到了一旁。她是真的不想和大家一起玩游戏吗?

我观察了一会,只见她一边低头踢着地上的石头,一边却不时地偷看着家……“菲菲,一起过来玩吧!”我叫了一声。谁知她把头低得更低了,还把身子转了过去。这孩子别看挺文静的,但有时性格还很倔强,我知道再叫她也是枉然,而用强硬的口气命令还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即使乖乖地过来了,也玩得不开心,违背了我想让她参与活动的初衷。

怎么办呢?随她去,不管了吗?不行,游戏对幼儿的身体发展与性格培养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作为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不能放弃对任何一个孩子的教育与帮助。我想起平时孩子们总是喜欢围在我的周围问东问西,喜欢拉着我的手散步,以得到老师的关注与爱护。于是我走上前,轻轻拉起她的小手,对她说:“跟我一起玩吧!”果然,她没有拒绝,跟我一起加入了孩子们游戏的人群。不一会儿,菲菲已经开心地投入到游戏当中了。听着孩子欢快的笑声,我真的很高兴。我们的教育,老师的关爱,应该是给予每一个幼儿的',就像这次游戏一样,一个也不能少啊!在游戏、户外活动中,我时刻注意常规内容的渗透。特别是户外游戏活动。因为他们的年龄还很小,大多数的都没有形成自我保护的意识。

今天又到了游戏时间,我决定和他们玩“老猫睡觉醒不了”。我扮“猫妈妈”,孩子们扮“小猫 ……此处隐藏13107个字……不起”就行了,就跟他没关系了。所以,应该引导他用行动来道歉。于是我赶忙叫住了他,并伸手将婷婷小朋友轻轻扶起,一边哄着一边问:“你为什么哭呀?”婷婷说:“疼。”“轩轩跟你说对不起了,你还疼吗?”我故意又问到。“疼。”婷婷不解地答道。听了婷婷的话,我问轩轩:“你摔过跤吗?”他点点头。“你摔跤时有什么感觉?”轩轩低头说:“疼。”“那你疼时希望别人怎么样呢?”我又问。“揉揉。”他想了想,小声说道。然后蹲下去伸出他的小手给婷婷揉一揉,还把她身上拍打干净,嘴里还说着“对不起,还疼不疼?”他这样一来还真见效。刚才哭得很厉害的婷婷,竟然不哭了,嘴里还说着:“没关系,我不疼了。”看见轩轩认真地在做这件事,我摸着他的头对他说:“你看,光说声对不起,婷婷还在哭,说明她还疼、还委屈呢。你帮她拍一拍,揉一揉,这样关心她,她的.疼痛就减轻了。她也很快地原谅你了。所以,以后不小心碰了小朋友除了说对不起,还可以帮他减轻伤痛。这样,小朋友就会原谅你的。”他点点头。

看着他俩又开始开心地玩起来,我想,教师在处理孩子之间的一些偶发的不愉快的事情时,光教育孩子说“对不起”是不够的,还应该利用这个时机对他进行移情教育,让他看到自己的行为给同伴造成的影响,使他们能够站到同伴的角度去思考,真心地表达歉意。

幼师教学随笔13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和学习中。幼儿之间往往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冲突。由于不良的同伴关系不利于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及人格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巧妙采用各种方法正确地解决幼儿之间的冲突,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1.“隔岸观火”法

【方法要点】对于一些不亟待解决的冲突,教师可以静观其变,让幼儿自行解决冲突,但要密切关注冲突发展状况,以防幼儿因无法自行解决冲突而引发更大的冲突。

【案例呈现】在一次区角游戏时,朵朵突然在表演区里大哭起来。由于没有孩子来找我“告状”,我便走到相邻的搭建区。一边假装看其他孩子玩积木,一边悄悄地观望表演区内事态的发展。只见晴晴不断地对朵朵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让你摔倒的。”另两个孩子则将晴晴拉到一边说:“不用管她,谁让她来抢绸子的。”“就是,你不来抢就不会摔倒的,都是你自己的错。”晴晴为自己辩解,“我不是故意的,你在我后面,我怎么知道你要来抢我的绸子。”“你还乱串区,是你的不对。”在几名孩子轮番“理论”下。朵朵的哭声越来越小,最后给自己找了个台阶说:“我看你们玩得那么高兴,我也想玩,接下来能让我和你们一起玩吗?”晴晴等几名孩子同意了朵朵的'要求。

【案例分析】幼儿往往能以自己的方式化解大部分冲突,他们处理冲突的能力远远超出成人的想象。上述案例中,晴晴等几名幼儿通过给朵朵讲道理——抢绸子、乱串区,让朵朵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化解了冲突,最终大家一起玩。因此,在冲突发生时教师切记不可过早或不合时宜地介入冲突,这不仅会剥夺幼儿自己处理冲突的机会,而且不利于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幼师教学随笔14

晨间活动时,我发现天祥嘟着小嘴在美工区认认真真地画着,画的是什么呢?画的是一颗大树,树枝上画上一个个又大又圆的东西,像苹果,又像是西瓜。

“天祥画的什么东西呀?”我蹲在他面前问。“一颗苹果树。苹果树上结满了很多的苹果,我在这个苹果上给它安装上按钮,用手轻轻一点,甜甜的果汁就哗哗地流出来了,小朋友都可以用被=杯子接着喝。”“这是什么呢?”我指着一个似人非人的图像问;“这是奥特曼,他能发出光环,把偷苹果的贼打跑……”天祥讲的眉飞色舞。“呀,你这个苹果真棒,还能当武器呢!”我故作惊讶的夸奖他。

我这一夸引得天祥又滔滔不绝地谈起了他画的'苹果,“我的这个苹果能帮老师拖地整理卫生,还会变成大皮球,呼啦圈和小朋友玩,他还会给小朋友讲故事、唱歌、跳舞,还会给小朋友拍照呢……”

“唉呀呀,天祥可真能干,能画出这么神奇的苹果树,老师为你鼓掌。”我由衷的为聪明的天祥鼓起掌来。

在我们成人看来有几分丑陋的苹果树,各种不规则的苹果,在天祥的眼里竟如此美妙。由此可见,孩子的思维不受定式所限,常常是异想天开,而智慧的火花也就在这异想天开中迸射出来。作为孩子心灵的启蒙者,不应将孩子的世界囿于成人的思维定势之中,而应适时引导,点拨,那样就会收到许多神奇的“苹果树”。

幼师教学随笔15

(1)自我教育法

“自我教育”,就是孩子自己教育自己。这在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中是行之有效的,能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并避免“逆反心理”的产生。如有的孩子根据自己情况,写些有关遵守纪律的格言、警句放在桌上提醒自己;有的制定《课堂纪律十条》来要求自己;有的编写《一日生活常规》来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这些做法都是自我教育的有效方法,坚持下去,必然能取得好的效果。

(2)榜样法

“榜样法”是孩子以其他同学或先进人物的优秀品质模范行为为榜样,自己向他学习的方法。孩子用榜样激励自己自觉遵守纪律,同时用榜样做一面镜子进行对照检查,矫正自己不遵守纪律的言行。在孩子身边,一定有许多同学遵守纪律,可以以他们为榜样,看他们是如何专心听讲,遵守课堂纪律的。特别是要和他们交谈,了解他们是怎样养成严格遵守纪律习惯的。还可以以革命先辈和英雄人物为榜样。而父母自身也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处处以身作则,高标准要求自己。

(3)评价法

“评价法”是根据孩子自己订的标准和《学生守则》《课堂常规》等有关纪律内容,对其行为给予一定的检查、判断。这种方法也可以激励孩子养成良好的遵守纪律的行为习惯,不断强化自身的积极方面,抑制自身的消极方面,逐渐懂得怎样做是正确的,怎样做是错误的,从而提高是非观念和认识水平。只要孩子经常进行自我评价,不断检查自己,对自己遵守纪律情况进行反馈,不断调整自己的言行,就能达到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效果。自我评价能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充分发挥遵守纪律的“内驱力”。但是光靠孩子自己评价仍然不够,还要父母不时给孩子以指导和帮助,适时为孩子提一些建议。孩子还可以每个阶段制定一个目标,规定自己在纪律方面达到什么程度。如包括出勤、课堂纪律、课间纪律、课间操纪律、集体活动纪律等。父母可以指导孩子按照以上内容画一个表格,贴在家里的墙上,督促他们每天晚上进行认真地总结,每天自我评价,这样也能起到自我检查、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激励、自我提高的作用。

(4)说理法

所谓“说理法”,就是孩子和他自己的行为进行说理,是孩子自己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提高认识、辩明是非的方法。比如孩子上课随便说话违反了课堂纪律,就要进行自我分析,找出违反纪律的原因,并想出克服缺点的措施。如果能够进行心理分析,效果会更好。这样,他们就在自我说理的过程中,不断分析自我,提高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也就逐渐养成了。知、情、意、行,人们的行为习惯往往又和道德水平、认识水平有关。凡是自我修养较高、认识水平较高的学生,一般来说,都比较遵守纪律。反之,纪律较差的学生,一般来说或自我修养欠佳,或认识水平较低。所以,要想让孩子养成遵守纪律的良好行为习惯,就要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

《幼师教学随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