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如》教学反思(集锦15篇)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假如》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假如》教学反思1《假如》这首儿童诗,借助“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和残疾人的关爱,诗的内容简单,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儿童一颗博大而又纯真的心。是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爱生活、爱护环境的好教材。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以下两个亮点:
一、创设情境,给孩子放飞想象的翅膀。在导入新课时,我先让学生欣赏了《神笔马良》的故事,让学生对这枝神笔充满遐想。在教学第二小节时,我让孩子们带上鸟妈妈地和小鸟的头饰,想象假如自己就是小鸟或鸟妈妈,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这样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第四节时,我抓住那个给人带来无限遐想的省略号,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想做什么呢?”没想到此时的课堂沸腾了,小手举得像一片树林,学生们的回答非常精彩: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想在蓝蓝的天空中,再画一个地球,让越来越多的人住到另一个地球上;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想给没钱上学的小朋友画一座美丽的学校,让他们不用花钱就能快乐地上学;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想画一个绿色的家园,没有污染,让我们生活在蓝天白云下,呼吸新鲜空气;我想为盲人画一双明亮的眼睛,让他们都能看到美丽的世界;我会给我们的学校画许多绿绿的树,五颜六色的花,使我们的校园像花园一样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长期这样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就能充分的发挥出来,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只要老师在教学中,巧用课文的内容,把握好的时机,提供好的方法,学生的写话水平,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把主动权让给学生。教学中,我让孩子自主识字,()运用以往学过的识字方法自由地展示,做到生教生,充分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展示了学生的能力。这样,孩子们动起来啦,整个课堂活起来啦,孩子们主动参与,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乐中学,在学中乐,从而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总之,整节课的设计,我注意把学习的自主性交给学生,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学,学有所得,在轻松愉悦中掌握知识,发展语言。
《假如》教学反思2最近教了《假如》这篇关于“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课文,下面总结一下学习这篇课文的一些做法:
一、学习课文中的好词语,注重语言的积累
低年级阅读教学语言积累主要积累规范的词、词组。这篇课文,生字和词语的教学主要把教学着力点放在学习和积累有规律的词句、优美的词组上。如“窗前的小树、红红的太阳、树上的小鸟、好吃的谷粒、不幸的朋友、健康的身体”,完善学生的积累,帮助学生构建好新的语言图式。另外,积累了好几对反义词:“寒冷——温暖、缩——伸、遥远——附近、哭泣——欢笑、不幸——幸福”。
二、感悟课文中体现的关爱他人和环境的愿望
《假如》这首诗表现的是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我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反复读这篇课文,就会感受到浓郁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这首诗,是一首爱的赞歌。“爱”是情感中最美好部分,因此把“关爱他人、关爱自然环境”作为本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本诗的学习起点是《神笔马良》的故事。听故事是孩子的共同的`爱好,因此,把这个故事引进课堂,由此来拉开本诗学习的序曲。然后围绕“爱”展开教学,朗读这首诗,学生会产生许多共鸣。要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那些饱含真情的语句,反复感受那些真真切切的人和事,带领学生感悟教材,获得美好的人生体验。
三、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发挥想象,拓展延伸
一位外国作家说过:“每个儿童都是一名诗人。”这句话说得太好了,儿童的确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力。少年儿童有着赤子般的真情,有着天马行空般的奇思妙想,这些是成年人无法比拟的。针对他们的这个特点,在学习这篇诗歌的时候,我抓住课后第四节那个带给人无限遐想空间的省略号,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要画些什么?”没想到学生们的回答非常精彩:
1、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盲人们画上一双双好眼睛,让他们重见光明,亲眼看看这个美丽的世界。
2、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亲爱的奶奶画许许多多的好衣服,让她穿得舒舒服服的。
3、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云南灾区的人民画上一箱箱甘甜的矿泉水,让他们不再冒着烈日到处找水喝,让他们不用再喝那脏脏的黄泥水。
4、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舟曲灾区的人民画一道道安全的堤坝,为他们阻挡住泥石流,让他们平平安安地生活和工作。……孩子们有着无穷的想象力,孩子们有着炽热的真情,孩子们心里装着无数美好的愿望,孩子们的心地最善良美好!
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不少令人遗憾的地方,如学生的朗读还须加强。在语文课堂中应该有琅琅的读书声,只有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的课堂才有了语文的色彩。
《假如》教学反思3《假如》一文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二十三课。本文是一篇文字优美、情感丰富的儿童诗,主要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弱势群体发自内心的关爱,显示了儿童博大而纯真的心!
一、创设情境,入情入境。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因素对人的情感能起感染作用。小学生因生活经验缺乏,知识水平有限,教学中如果仅以文字的叙述,很难向学生呈现直观形象。因此,要善于创设各种直观情境。
这节课我创设多种情境,如在教学中,学生对失去双腿的西西没有非常直观的感受,很难理解和体会失去健康的痛苦,因而通过情境的创设,把可怜、痛苦的西西和快乐跳绳、踢毽子的孩子们置于同一画面中,造成强烈的情感冲突。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西西的痛苦,感受到西西生活的不方便。又如通过创设“小树在寒风和大雪中受冻”、“小鸟在鸟窝里孤零零地大哭”两个情境,让学生仔细看,仔细听,通过多种感官的感受,引发学生内心体验,感受到小树的寒冷,小鸟的孤单,西西的痛苦。这样,让学生达到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深刻体验文中蕴含的情感。
二、揣摩文字,诱发情感。
课文的情感总是从字里行间显露出来,特定的语言总是表达特定情感,特定的表达方式和文章的情感倾向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学中,应在感知课文语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语言文字,强化语感训练,使学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如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对“缩着身子,轻轻叹息”的理解,让学生看图后边做边说说小树在叹息什么,让学生边模仿小树冷的动作边学着小树说说话,让学生感受到小树的可怜, ……此处隐藏6763个字……课堂上,我还存在着很多细节需要指正,以后我会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克服自己的不足,带着新收获,再次走进新课堂。
《假如》教学反思14《假如没有灰尘》共5个自然段,层次分明,条理清晰。首段先从人们对灰尘通常的认识写起,指出灰尘的危害,接着笔锋一转,以问句设疑,发人深思,自然导入下文。第2自然段简要介绍了灰尘的大小和主要来源。第3至5自然段从不同的角度详细说明了灰尘的特点和作用,解答了第一自然段所提出的问题。第5自然段是重点段,由“灰尘大多具有吸湿功能”这一特性入手,层层推进,说明了灰尘的重要作用。
此外,这三个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先介绍灰尘的特点,然后再具体说明灰尘的作用,结尾都运用“假如没有灰尘”这样的句式,对其重要作用加以强调和总结。
这篇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知识性、趣味性很强。作者运用了假设、列数字、对比等说明方法,清楚明白而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灰尘与人类的重要关系。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说明事物的表达方法。
有些问题提出了却没能做答,全班交流时,学生读的还不够,说的还不透。究其原因,我想我忽略了这几点:
1、放手让学生去“读”:
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读,创设出一种想读就读、会读就读的场面。正因为我没让学生读透,因此后边的交流就不可能透彻。
2、放手让学生去“问”: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要消除学生头脑中的疑问,还要让学生头脑中产生更多疑问。因此,课堂上教师应该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多问。
3、放手让学生去“讲”: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强调个体的自主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略读课文的教学学生主动表达自己认识、感想的交流更为重要,教师应更多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
《假如》教学反思15〖在想象中寻求知识的创新〗
法国思想家狭镇罗普说过:想象,就是一种特质,没有了它,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也就不能成其为人。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想象力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认识能力,是一种强大的创造力量。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对课文的情景就能深入理解,浮想联翩,并思维活跃,创造力强,学习生动活泼。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把新旧信息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想象力,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发展。在教材中,有些课文刻意留下 “空白“,让读者去揣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用这些“空白”,巧妙地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才智来填补这些“空白”,以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如《假如》一文,让学生续接课文,我让学生先自由想象,去挖掘“空白”的蕴含,然后再交流,学生的想象是多姿多彩的。有的说:“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灾区的小朋友画许多书本和学校,让他们能够再回到学校学到很多的知识。”有的说:“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医院的病人画许多神医和先进的`医疗设备,让他们早日康复……”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想象中激活已有经验表象,进入个体丰富的想象空间,越过语言的表层,与作者的心灵一同震颤,知识层出不穷,得到创新。
〖为学生提供宽裕的探究空间,寻求知识〗
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探究的中国和中心点。围绕这个中心点,教师必须提供宽裕的空间,进一步引导他们深入探究。根据“合作互动”的原则,教学中要改变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为此,教师可在教学的关键之处,重点之处设计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的环节。这样,可以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探究问题,理解课文内容;又可以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培养他们团结合作、互相竞争的精神。
《假如》一文的教学,我让各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有的用表演形式,有的用分角色朗读,有的边读边演,形式丰富多彩。各小组都在积极地排演,密切的合作。通过交流反馈,同学的评价,他们发现本组的缺点,也学习了别组的优点,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为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深入课文,挖掘丰富的情感因素,化生硬的技巧指导为情感熏陶〗
窦桂梅老师曾经说过:“语文课文的朗读,应是读人家的书,把人家的情感变为自己的。”也就是说,朗读重在读出感情,读出味道。
如在教学《假如》一课时,课文中四次出现了“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一句,应重点指导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但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联系课文的内容,启发学生想象小树和小鸟以及西西会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从而使学生感受神笔的重要,这样,学生在朗读时,语速时而舒缓,时而急促,声音时高时低,时重时轻,读出了不同的效果,每个学生根据不同的理解,也读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
〖与学生同朗读,共感悟,用不同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点〗
教师生动的语言,对学生是一种强烈的感染。
在教学《假如》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残疾儿童的不幸,我为学生讲述了一些关于残疾儿童的感人故事,在听了我的讲述后,很多孩子掉下了眼泪。这时,他们再读第三小节时,就能把那种对于不幸的人的关爱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而且,在让学生续编课文时,他们考虑得也都是给那些需要关爱的人送去温暖,来表达他们的爱。
〖主线推进,横向联动,加强整合〗
就一篇课文或一节课的阅读教学操作而言,一般都存在一个“主线推进”的问题。传统语文教学是将“理解课文内容”作为主线推进的,这是一种典型的“理解式阅读”,且是单线独进,不及其余的直线式教学,其结果只能是少慢差费。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根据语文课标的新要求和人教社实验教材的独特优势,构建了一种以“朗读课文”作为主线推进的阅读教学新模式,这样就保证了学生充分的阅读实践,又强化了朗读感悟,同时也十分有利于学生的阅读积累。
我们以朗读课文作为主线推进,但不是单线独进,不是让学生死读傻读,而是着眼于三维目标和语文教学的诸多任务,实行“横向联动”,在朗读课文的进程中左顾右盼,整体观照,将识字、词句体悟、内容理解、写作技法、认识能力、创新思维、情感态度等等都一一渗透落实。横向联动的关键是“整合”,即将一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活动、教学手段都融于“读”中,以读促思,以读促解,以读促记,以读促说,以读促写。具体的操作方法就是让学生读中识、读中悟、读中说、读中问、读中议、读中写、读中练、读中用。
南油小学刘庆元老师教学《假如》一课,文中“让小鸟呆在家里,苦苦等待,饿得哭泣。”一句中的“苦苦”这个词语学生不懂,教师没有抽象地下定义,而是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旬反复诵读,仔细体味,结果学生豁然明白:“苦苦”在这里不是说嘴里有苦味儿,是说等得“很辛苦”“很艰难”“很悲伤”。通过细细品读,学生对“苦”字叠用也有所感悟,因此用了那么多“很……”。同时,在对“苦苦”一词反复品读的过程中,学生的同情怜悯之心已由然而生,受到情感态度方面的教育感化,这就是成功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