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5-10-31 04:30:07
[通用]语文教案3篇

[通用]语文教案3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点:

1、积累文言词句。

2、领会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陋室铭

一、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

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板书:学习目的:赏析写作特色)

三、课文分析

1.出示胶片(与本文有关的山水画),齐读课文两遍。

2.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回答: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我们一层层讲解。(出示与第一层意义相吻合的山水画胶片)

3.教师讲解 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回答:山水写起。

4.教师讲解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丁。“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乙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5.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山和水来比?

(回答)室。

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 ?

(回答)陋。

用仙和龙来比 ?

(回答)德。

用名和灵来比 ?

(回答)馨。

6.教师讲解 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臼的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请看下文(出示与“草色入帘青”相吻合的山水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板书环境)。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板书:对偶)

7.提问:苔痕 相对?

回答:草色。

提问:阶绿 相对?

回答:帘青。

提问:上相对?

回答:入。

除了对偶还用了什么方法呢?

回答:拟人。

8.教师讲解 “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板书:拟人):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陋室的环境宜人,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出示占人弹琴图胶片)

9.教师讲解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的人物。鸿儒,大学问家。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高谈阔论。这两句也是工整的?

回答:对偶。

10.提问:谈笑相对 ?答:往来。

有相对 ?回答:无。

鸿儒相对 ?回答:白丁。

11.教师讲解 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板书: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板书: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书:生活)。调,弹奏;素琴,没有装饰的琴;金经,佛经;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代不健康的音乐;案牍,指官府的公文。这几句是说,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两句用了正反虚实(板书:正反虚实)的写法。

12.提问: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提问:哪些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回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提问:“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无丝竹之乱耳。”

提问:“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

13.教师讲解 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经过作者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经写尽,可是毕竟作者是大手笔,再用另外的写作手法向深处开拓主题。(出示南阳诸葛庐图)

14.教师讲解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庐就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庐 ……此处隐藏4044个字……习生字词

1.轻声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连词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1)运用生字卡片,让学生读出读音,然后再组词。

(2)开火车,检查学生识字情况。

出示词语:

精心 憧憬 依然 踪影 似乎 凌空飞起 大惊失色 千呼万唤

垂头丧气 半沉半浮 翩翩飞舞

三、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1.选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

读后回答,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文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

2.与同学一起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后第二题要求给课文分段。

四、感情朗读课文,初步体会“我们”心情的变化。

五、课后作业

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感情变化。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体会“我们”的心情变化

(一)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课文按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怎样分段?请标上“丨”。

(二)找出“我最喜欢的部分”。

1.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地方。

2.说出你为什么喜欢这部分。

二、进一步理解课文:

(一)做风筝

阅读句子: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理解词语:

课文中提示了理解词语的方法,你知道是什么方法吗?(查词典)

憧憬——向往。如:我们心中充满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依然——仍然,依旧,还是。

(二)放风筝。

阅读句子: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说一说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反映出“我们”当时快活的心情?(拼命)

(三)找风筝。

阅读句子:

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

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连起来读这几句话,整体体会“我们”当时心情的变化过程。

理解词语:

大惊失色——形容非常吃惊,脸色都变了。

倏地——极快地,迅速地。如:倏地闪过一个人影。

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样子。

(四)读课文最后部分

思考:“我们”找到“幸福鸟”了吗?为什么要到处找?

苦苦寻找风筝,是因为在风筝的身上,寄托着孩子们的快乐,寄托着孩子们的幸福,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三、通过课文的理解,请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四、收集一些描写心情的词语,与同学交流。

11、秋天的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二、【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清凉、留意、扇子、炎热、邮票、凉爽、柿子、仙子、菠萝、气味、香甜、粮食、加紧、油亮亮、杨树、丰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

4.积累好词佳句。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含蓄地抒发感情,是学生理解内容的难点。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PPT,欣赏秋天的景色。

2、秋天的景色十分美丽,也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学习新的课文——秋天的雨,去感受一下秋天的雨是什么?板书课题。

二、新课阅读

1、阅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词。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

钥匙àshi 趁chèn机 缤纷bīn fēn 扇shān走

柿shì子 频频pín 菠bō萝 喇lá叭 衔xián来

衣裳shɑng

2、理解新词

钥匙:开锁的器具。

五彩缤纷:形容色彩纷繁艳丽。

频频:表示连续发生

衔来:用嘴含来,用嘴叼来。

3、同学交流:怎样记住这些生字新词。

三、熟读课文,想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秋雨的?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藏着好闻的气味

——吹起金色的小喇叭

——是一曲丰收的歌,是一首欢乐的歌。

四、正确抄写本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感受秋天的美好。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认读生字词。

清凉、留意、扇子、炎热、邮票、凉爽、柿子、仙子、菠萝、气味、香甜、粮食、加紧、油亮亮、杨树、丰收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思考讨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段主要讲了什么? 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秋天的雨的?

引导学生了解,主要意思就是每段开头的一句话。在此基础上,再深入到每一段。

2、讨论:为什么说秋雨是一把钥匙呢? 课文写秋雨的色彩和气味时,写了哪些事物? 冬天快要到了,动植物做了哪些准备?

3、请你找出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与同学交流。

课文的语言很美,有些句子富有诗意,如: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

三、抄写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

四、课后练习

我们学习了课文《秋天的雨》,感受到了秋天的美好,请你观察我们的校园,把你观察到的美好景物写下来。

《[通用]语文教案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