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精华]](https://img.jihtu.com/upload/9420.jpg)
语文教案[精华]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邻居家的小男孩把他在幼儿园学到的横切苹果的有趣发现传给我的事,告诉人们: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学情分析:
课文故事发生在生活中,但学生平时可能缺少这方面的观察和思维习惯。因此,学习本文,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的这种打破习惯思维的举措。从而认识到创造力来源于打破习惯思维方式。
设计理念:
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孩子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为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本文教学重在读中感悟,受到启迪,明白打破习惯思维方式的重要。
教学要求:
情义目标: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树立创造意识,激发创造潜能。
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会用清晰、魅力造句。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学习字词。
第二课时:从小男孩的举措中体会什么叫创造,受到感染,启迪。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想给大家们讲一故事,不知你们是否喜欢?什么故事呢?是关于韩国三星集团创始人李秉哲的故事。在讲故事之前,我想问问大家,你们是否见过卖报纸,想一想他们是怎样卖报的?谁能来学学卖报的'过程?
2、你们想知道李秉哲是怎么卖报纸的吗?
两个小报童在车站卖报。一个报童卖报没有什么与众不同,卖出一份报纸,收回一份报款,卖出多少,收回多少。另一个报童的卖报的方式却大不一样,他不停地把手中的报纸一一往候车乘客的手中塞,而并不急于收受报款,等手上报纸没了,他再一一回收报款。同样是在车站卖报度日,不同的卖报方式似乎决定了两位报童的不同的命运。这后一个报童不仅在车站赢得了更大一块蛋糕成为国际知名大企业的老总,他就是韩国三星集团的创始人李秉哲。
3、从这个故事中你发现什么?(老师为什么先讲这个故事?)
4、揭示课题,解题激趣。
板书课题。
课题中的五角星为什么要加引号?
二、初读课文
1、 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可以大声读,可以小声读,可以默读读完几遍后,感觉自己没有
阅读障碍了,再试试提出一些问题。
(生自由阅读课文)
2、请说出你们还不能理解的问题
如: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苹果?我想知道这个五角星最早是由谁发现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为什么说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就能理解了创造力?
能提出问题也是一种学习方式。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提出了问题,才促使我们去解决问题。)
3、问题暂时留到下节讨论。先说说你读后知道了什么?(能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邻居家的小男孩一次来我家玩时,把他在幼儿园学到的横切苹果的有趣发现传给我。他的切法是拦腰切苹果。)
4、这件事为什么给我如此深刻的印象呢?初步说一说原因。
三、作业:
1、 练习朗读课文。
2、 思考提出的问题。回家操作:用不同的方法切苹果,看看能发现些什么。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听写词语。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汇报交流。
说说你回家切苹果的情况,你是怎样切的,分别看到了什么?
四、学文探索,体会何谓创造。
1、 一般人是怎样切的?理解 循规蹈矩
2、 课文中的小男孩是怎样切的?理解拦腰切下去
(1) 演示一下切法。
(2) 由此产生了怎样的图案?理解 横切面 果然
3、 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呢?你想过没有?(思维定势作用 或是出于方便 出于公平 想不到切苹果还需要创造性思维 )
4、 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理解 魅力。文中指什么? (小男孩的喜悦,传递秘密的远。)
4、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为什么说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就能理解了创造力?
(所谓创造,就是要打破思维定势,用他人没有用过的方法,发现新秘密。自己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时需要自己提出问题等。)
5、 出示名言警句
(1)、 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居里夫人)
(2)、 我最怕/人们睁开眼睛/毫不惊奇/对白昼习以为常/活着/不追求童话的幻想/而出入 (罗日?杰斯特文)
(3)、健康的好奇心会帮助你消除无知。
6、 说说你从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中想到了什么。安排练笔。写一写,再交流。
7、 把你感悟最深的语句多读几遍(最后一节),建议背一背。
五、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用下列词语造句。
语文教案 篇2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品读课文,脑海中逐渐浮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一个人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在苍茫的大海上以书为侣,享受着阅读的乐趣。面对漫长枯寂的旅程,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带一本书上路。书如友,书似家,每读一遍都像故地重游,会有新的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反复地读一本喜爱的书,真像与一个朋友同船而行。
见多了博览群书的高论,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提出了将一本书读精--”一遍又一遍地读”。作者以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只有选择带一样东西娱乐的假设开始,引出自己的观点。然后以新鲜的比喻,即反复地读一本书,如老友重逢,每日回家,故地重游,总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新的惊喜,来说明选择的理由。然后继续假设,列举了“一遍又一遍地读”的方式和方法,只要从不同的角度反复地读,就会常读常新,百读不厌。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精致,语言浅显易懂,角度新颖,表达独特。作者通过层层递进的假设和设问、反问,灵动鲜活的比喻 ……此处隐藏1964个字……-7)两种不同态度(截然相反)。
第五部分(8)通过议案、成立部门。
2、说明顺序
本文是按照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首先引出话题(议题),接着摆出现象,再探讨因果,最后讨论对策。基本上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展开的。
四、课文赏析
1、根据第①段内容的表述,给“生物入侵者”下一个定义
生物入侵者:指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并对新的生态系统产生破坏的生物
2、“生物入侵”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危害是什么?
一种是某些本土物种灭绝,一种是耗费大量钱财。
3、针对生物入侵者,各国采取了什么措施?
最后一段
五、总结全文
这是一篇关于生态问题的说明文。它向我们说明了什么是生物入侵者以及生物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促使我们对这一特殊生态现象的高度警觉。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获得一定的生态知识,还能提高我们的环保意识以及培养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感。
六、作业布置
研讨与练习二
语文教案 篇4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2——5节,了解树叶枯落,侯鸟南飞等到秋天的自然特征,理解词语。
2、培养学生想象力。
3、学习按问题要求把句子写具体,初步学会按课文中的句式写句子。
教学重点:学会把句子说完整,知道课文共有几段,能把段落主要意思补充完整。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想象力和说话能力。
教学准备:《落叶》投影、树叶剪贴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用卡片认读生字,口头说词(开双轨双车)
2、说“藏”的笔顺
二、看图说话
1、(出示秋天的落叶图)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图的内容
2、在教师的提示下不断补充完整
三、齐读第一段
启发语:秋风起,开气凉,树叶黄了,一片一片地从树枝上落下来,多么美呀!大家齐读这一段,体会一下,秋天树叶的美丽(生齐读)
四、新授
1、整体感知2——5自然段
(1)这节课,老师要求大家学习课文第2、3、4、5自然段的内容。
(2)请四位同学分段读2——5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出示小黑板)
秋天,树叶落下来,有的 ,有的 ,有的 ,还有的 。
(3)指名回答板书:
地上 甲虫
沟中 蚂蚁
河里 小鱼
院子里 燕子
2、细学课文2——5自然段
(1)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树叶落呀落,落到了地上(从落叶图上扯下一片树叶贴到板书上)被甲虫看见,甲虫是怎样做的呢?
②自读第二自然段,用“0”圈出描写甲虫动作的词语
③生回答,出示甲虫图贴到落叶里边,并让学生理解“爬”、“躲”的意思
④想象说话:小甲虫躲在落叶里会怎么想,怎么说?(板书:屋子)
⑤朗读指导
(2)自学第3、4段
①学法指导
课文第二段我们是怎么学的?(引出学法)
你能仿照第二段的学习方法学习第三、四自然段吗?(四人小组中学习)
②检查自学情况
a、找出描写蚂蚁,小鱼动作的词
b、 检查朗读情况
c、 补充板书:船、伞
d、 小结2——4段
学习了第二至四段,你们有什么发现吗?句子有什么相同的.或不同的地方。(都是先写树叶落在一个地方,再写小动物看见了怎么做,把落叶当作什么东西,不同的地方:由于小动物的特点各异,因此表达小动物的动作和把落叶当作什么的词语也有所不同。)
(3)学习第5自然段
树叶落呀落,还落到了院子里(贴树叶),被小燕子看见了,小燕子又把树叶当作什么呢?
①四人小组学习,理解“电报” 板书:电报
②电报是谁发来的?
如果你是秋公公,你会对小燕子说些什么?
③(出示装在信封里的电报),老师昨天在操场里捡到一张秋公公发给小燕子的电报,谁愿意上来读读电报上的内容?(指名读、齐读)
(4)感情朗读全文
五、总结全文
1、概括语:(结合板书)在甲虫的眼中,落叶是一位美丽的小房子,在蚂蚁和小鱼里的眼中,落叶又变成 ,在小燕子看来,落叶还是一张 。秋天的树叶是多么可爱呀!你们平是玩过树叶吗?你们又把树叶当作什么呢?(想象说话)
2、作业:《课堂作业》第4、6题
语文教案 篇5教学目的:
1、熟练朗读文言文,把握正确的语气、语调,并进而读通文句;
2、感受物外之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
重点:准确朗读,读通文句,感受物外之趣。
难点:背诵课文,读懂文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课文序言导入课文讲述,板书课题及作者姓名,简介之:
1、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工诗画、散文。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历尽坎坷。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2、《浮生六记》:
《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三分钟。
三、一生读课文,教师提醒学生注意难读字音:
zhì miǎo nǐ jiāng lì yí lì hè páng
童稚 藐小 拟 强 唳 怡 砾 壑 庞
四、齐读课文,教师指出注意点(句读、字音等)。
五、学生自读课文五分钟,要求读通课文。
六、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插图,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并说出理由):
1、请简要描述这张插图的.内容。
2、画中的少年是谁?画中的白鹤是真的吗?这些白鹤实际上是什么?
3、蚊子为什么会变成白鹤? 4、“飞蚊成鹤”,表现了少年时期的“我”的什么特点?
5、用文中的语言概括“我”这样做的好处?
6、“我”为什么能获得“物外之趣”(自身具备什么条件)?
7、文中除了“飞蚊成鹤”之处,还写到了什么“物外之趣”(即把什么看作什么)?
8、为什么“我”“呀然一惊”?文中的庞然大物指什么?
9、“我”为什么要打癞蛤蟆并“驱之别院”?
七、师生共同合作,解答上述问题,了解全文大意。
八、集体朗读课文,请一学生简述故事内容。
九、小结本堂课所学内容,布置作业:
1、在自己的本子上翻译全文;
2、熟读全文,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