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教案

时间:2025-08-07 06:39:10
《曹刿论战》教案范文汇总5篇

《曹刿论战》教案范文汇总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曹刿论战》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曹刿论战》教案 篇1

教学要点:

一、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做好政准备——取信于民的道理,在作指挥上,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

二、了解本文记叙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三、掌握课文中一些字词的含义及用法。

教学过程:

一、 题解:

1、作者及出处:

本文选自《左传》,题目是后加的。《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2、历史背景:

春秋初期,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终于战胜了强齐的史实。“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著名战例之一。

3、重点词解释:

齐师伐我——军队; 又何间焉——参与;

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衣食所安——养;

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祀品;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小大之狱——案件;

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可以一战——可以凭借;

公将鼓之——击鼓;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故克之——战胜。

二、 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一、第1段

①战争的'时间、国家?

②表现战争性质的句子?“齐师伐我”(即对鲁国来说是正义之战)

③庄公的态度?“公将战”

④刿请见的原因?

直接原因-“齐师伐我”

根本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⑤这一举动表现了曹刿的什么品质?爱国

⑥刿分析战前准备“何以战”是通过与庄公的几次对话完成的?三次

⑦刿否定了什么作法?肯定了什么作法?怎样肯定的?

“衣食分人和祭神弗加”;“断狱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⑧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战前准备上,曹刿重视的是什么?人民的支持

⑨这又反映了曹刿的什么战略思想?“取信于民”

⑩表现庄公“鄙”的句子是什么?“公将战”,“衣食所安”“牺牲玉帛”“公将驰之”

5、小结:

本段写了两层内容,概述战前曹刿求见庄公,通过与庄公的对话,明确作战的先决条件是取信于民,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二、 第2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刿与庄公二人的表现分别是什么?表现出各自的什么特点?

刿:“未可”,“可矣”,等待时机,观察时机――善于抓住有利战机

公:“将鼓之”,“将驰之”――盲目指挥,“鄙”

②体现刿指挥正确的句子?“齐师败绩”,“遂逐齐师”

③本段表现了刿的什么能力?决断能力

④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介绍了战争的哪两个过程?反攻和追击

5、小结:

讲述战争经过。

三、 第3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表现庄公“鄙” 的句子?“公问其故”

②一“未可”为何?“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

③齐人三鼓后为何“可矣”?“夫战,勇气也,……彼竭我盈”

④二“未可”为何?“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⑤后为何又“可矣”?“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⑥.总结有利于反攻和追击的最佳时机是什么?

反攻时机——“彼竭我盈”之时

追击时机——其“辙乱旗靡”之时

⑦从本段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

注重观察敌情,注重士气,注意抓住有利战机。

5、小结:

本段是全文重点,写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四、 .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要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

1、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论”

2、结构上,过渡自然,前后照应。

3、语言简练生动。

4、人物形象对比鲜明。

五、 重点句式及词语:

1、判断句式:

①忠之属也。

②夫战,勇气也。

③夫大国,难测也。

2、古今异义的实词:

古 今

间: 参与 隔开,不连接

牺牲: 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

狱: 案件 监狱

可以: 两个词,意为“可以凭借” 一个词,表示可能或许可

六、 重点句翻译: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何以战?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8、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七、 完成课后练习

《曹刿论战》教案 篇2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读中得.

(2)让学生谈谈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强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曹刿赤胆忠心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了解本文记述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2.难点

理解曹刿有关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你肯定了解了不少的知识,你 ……此处隐藏6112个字……曹刿的战术,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长勺之战”的取胜之道。

但是,为什么作者要在战前写“其乡人”对他的劝阻?

学生活动要求:

沉思默想,调动积累,学生间相互提示、补充、丰富。

(五)小结全文

学生活动要求:

能够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理清每一段的层次。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教师辅助策略: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引导、及时评价。

(六)课后作业

背默3、4两段。

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

伐……战前,民心向背

战……战中,抓准战机

克……战后,有勇有谋

《曹刿论战》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情感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情感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

大家能说一说哪些?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解题

①《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由于《春秋》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②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

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③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三:朗读课文

1:要求学生读课文1—2遍

2:播放录音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要求朗读注意人物语调。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四、试译文章

五:结构分析

六:分析人物形象

1:如何评价曹刿这一人物形象

他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军事家,论战表现出他的勇气,作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充分体现了他审慎和丰富的军事经验。

2:我眼中的鲁庄公

一、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介草民曹刿得以参与论战。

二、鲁庄二公面对曹刿“肉食者鄙”批评和“小惠”、“小信”的刺耳意见,仍能虚怀若谷,唯才是用;

三、鲁庄公不高高在上,而是亲临第一线深入实际,“战于长勺”“与

之乘”,甘当配角,让能人“掌旗”;

四、鲁庄公不被“齐人三鼓”势头吓懵头,用人决心坚定,不收回成命,不打退堂鼓,不干扰能人的作战部署;

五赞鲁庄公善于总结经验,“既克”之后能“其故”,向内行请教,学习如何掌握战争的规律。

七:小结:

曹刿是个有远谋的人,在齐鲁长勺之战中表现了他的战略战术思想和指挥才能,他认为战争胜利要在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他认为战斗中要抓住战机,在彼竭我盈时进攻,在辙乱旗靡时追击。这就是曹刿的论战。这就是被春秋车战时期作为军事家的曹刿指挥指挥战争取胜所证明了的规律。

八.创新训练:

从《曹刿论战》谈____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鲁庄公鄙乎?”

《《曹刿论战》教案范文汇总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