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道》教学反思

时间:2025-09-19 00:12:08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15篇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自然之道》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1

《自然之道》是六年级上册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家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他们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啄咬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接着,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虽然“我们”拯救了一些幼龟,但仍然感到十分震惊和后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现对自己本课教学设计评析如下:

一、把握了文章的主线,抓住文章的核心问题开展教学。

在这节课上我抓住了以“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为经线,前后联系;以“我”和同伴以及向导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纬线的教学主线开展教学,横向贯通。 教学经线:围绕着“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这一中心句,从“愚在哪里”,“蠢在哪里”,“痛在哪里”,“悔在哪里”,“悟在哪里”这几个版块进行教学。 教学纬线:以绿龟的命运为主线索,紧紧联系“我和同伴”及“向导”各自思想感情的'变化:“我和同伴”因好心而焦急进而发展到震惊与后悔;“向导”由心平气和进而发展到发出十分难过的悲叹。

因此在复习完课文的主要内容之后。我让学生通读课文,然后找出这件愚不可及的事到底是什么事,抓“愚不可及的蠢事”,以“蠢,蠢事,愚不可及的蠢事”为主线感悟情与理的冲突,以达到对自然之道不仅要认识,而且要遵循的这种想法。

一是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之中。课堂,是教师精心为学生搭建的可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进取全面发展的平台。课堂上缺少了学生的活动,或者说学生的活动不充分,或者说没有使全体学生动起来,那么,这个课堂是缺乏生机和活力的。

一、坚持与文本的对话,读中感悟,读中促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教学活动中的对话,是建立在“文本”话题之上的。教师必须通过“文本话题”,激活孩子的相关知识和生活体验,促使孩子深入思考,积极对话。通过对话交流,获取来自文本的信息和来自学习同伴的信息,从而进行知识的重新建构,形成新的能力品质。因此,我的教学活动的着力点是疏通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在《自然之道》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我们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设计这样两次对话:假如你就是在现场的作者和他的伙伴,回头想一想,当时你的哪些做法,哪些想法是“愚不可及的”?假如你就是那位生物学家向导,回头想一想,当时你的哪些想法,哪些做法是“愚不可及的”?

让学生换个位置去感受,当课文学习到后面的内容,即向导和作者以及同伴们奋力拯救幼龟后,带着震惊与深深地自责读向导说的话,相信此时学生的感悟会更加深刻,从而更好地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二、以读引读,拓展文本的外延。

语文的学习不能单纯以课本为本,应该拓展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由一篇读多篇。因此在这课第一课时的学习之后,我就鼓励学生拓展阅读,即“以读引读”。所谓“以读引读”,就是以课内阅读带动引导课外阅读,以已读的内容带动引导对未读的内容的阅读,从而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把学生引进书的海洋。除了开展大量阅读之外,同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我们学习“自然之道”这篇课文,学生从课外阅读了大量的关于自然的文章,充分明白了自然的规律是不能违背的。这不是光一节课的学习所能习得的。

当然,在这一节课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如在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之前缺乏良好的铺垫。有一些过渡也不够自然。同时在幻灯片的设计上要注意链接时,考虑学生的问题生成。

教学是一门艺术,要上好一节课,就要不断地对自己教学设计进行“精雕细刻”,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而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我将在教学实践中努力锻炼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2

进入第三单元的学习,从内心深处不太喜欢这一组课文的教学,因为它们都是说明文,文章缺少美感。那么,如何上好说明性课文呢?通过一个单元的教学,深有所悟:在教学中,应制定一个合适的的教学目标,目标不要太多,太花哨,而要集中一点以攻之。下面就《自然之道》一课的教学目标制定,谈谈在教学中如何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自然之道》通过一个真实的故事告诉我们应遵循自然规律,避免好心办坏事。这是一个令孩子们感兴趣的故事,因为小海龟离巢进入大海正是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缺少的知识。但是,透过故事的表面去挖掘、理解文章所揭示的自然之道,却是孩子们难以理解的。“自然之道”、“自然规律”,这是一种以成人化的辩证思维来诠释的自然道理,如何更好地使用文本、引导学生通过感性的思维、通过语文的方式、运用更适合儿童理解的语言呈现出来,是教学本课的一个难点。

曾经听过周边的老师讲过这一课,也看过网上很多教师执教的课堂实录,综合分析,均是抓住“我们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来作为文章的切入点,引导学生由此理解我们救幼龟反而还幼龟的过程,从而体会违反自然之道最终事与愿违的道理。

各种课堂实践有其成功和失败之处,那么针对我的课堂、我的学生,我又应该运用怎样的方式进行教学呢?很显然,“我们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作为文章的切入点非常清晰,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但是,当我站在孩子们的立场、以他们的心理来走进故事,就会发现这个切入点不适合儿童的思维方式,因为首先它是倒装的,其次它太富有理性。对孩子们来说,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小幼龟从龟巢进入大海的整个过程,他们的内心及情感更愿意随故事情节的曲折变化而起伏,在起伏中他们会懵懂地感受到一些道理。因此,我舍弃了成型的套路,切合文章的实际,立足我的教和学生学的实际,最终确定了 “抓住我和向导心情的变化”这一线索,引导学生融入人物的情感波动中,使自己成为文章的主角共同关注小幼龟的命运。

在课堂中,我引导孩子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学生默读全文,勾画出能体现我和向导心情语句,并以批注的方式进行概括。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我们刚刚发现幼龟时的心情,抓住“突然”感受我们当时的惊喜之情,感受小幼龟的“欲出又止”,感受我们那种备感新奇的心理。接着引导学生发现之后我们的情感变化,感受嘲鸫突然而至时我们内心的焦灼,与向导的若无其事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为向导的“极不情愿”以及“自然之道”的揭示做下铺垫。在我们的反复催促下向导将一只幼龟抱向大海,此 ……此处隐藏9301个字……,描写了小海龟群离巢入海被食肉鸟啄食的惊心动魄的冲突场景。揭示了大自然万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灾难之本能的秘密。

由于公开课是在本课教学之后上的,如果还按阅读课来上,学生一定觉得没有新意,也失去了上课的意义。任何时候给学生上课,都不可以抱着表演或是应付的态度,而必须让孩子有所收获。因此我的课一改再改,最终呈现的是一节以文带文的习作课。

课前的备课深受何捷老师《自然之道》的启发和影响,对于细节的描写几乎完全按照何老师的思路进行设计。先抓了第四自然段和第八自然段两个直接传授道的段落,进行了人物语言的对话感悟细节描写的魅力。再回归到5到7自然段,抓具体的关键词句进行体会感悟,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激发孩子的情思,感受细节描写的魅力。

有改变的地方是,我的目标设计只有一个:领悟文章写法上的特点,学习如何在叙述故事中揭示道理。这样一来,我对如何讲道理做了细致的思考。除了细节描写外,我还考虑到故事性对于讲道理的重要,和道理如何蕴含在文中等。

在理清了如何讲道理后,我还进行了同类文章的延伸阅读。我选择了《丑陋的容器》这篇含有明显的道理的文章,让孩子根据课堂上的所学,来延伸阅读,内化讲道理的能力。

最值得一提的是板书设计:我将故事视之为骨架,将细节描写视之为血肉,孩子自然的.感觉到蕴含其中的道理便是文章的灵魂。这样一来清楚明了,课的重点就很突出了。

改进之处:

1.一堂好课的设计是需要做足课前准备的,需要花时间,花精力去钻研的,甚至需要阅读大量的相关读物来拓宽自己的思路,让课堂显得更加饱满,给学生的足够简洁易懂,却又终生难忘。我当然做得不足了,可是临上课的前一天晚上才有了完整的思路的,虽然提前也进行了钻研,但是对于课的设计没有完全融入内心,在众目睽睽之下心里发慌就说了上句接不了下句了。

2.感觉学生接受的不是很好,可能整个思路理清了,但是运用起来怎么样,不得而知。细节的描写,包括把故事写的清晰流畅等,哪里是一句话可以明白的,需要长期的训练,需要大量阅读的积淀,需要一定的文学修养和功底。那么我的课设计的是不是还是过于笼统,一课一得,我真的不敢确定今天的课堂孩子是否有所得,得的是皮毛还是更多?心里并不踏实。

3.接下来还要继续研究这样的课型,将阅读课变成习作实践课,不仅仅挖掘课文的思想性,更要关注文章的文学性,要不断地细读文本,发觉可以利用的文本资源,变成宝贵的教学资源,在课堂上运用,让孩子有更大的收获。

通过这一节课,我觉得收获的不仅仅是一节课的优缺点,而是对于今后如何上课的思考。我会再接再厉,在不断的研究与学习中进步。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14

《自然之道》这篇课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岛上所闻、所见、所做、所想为线索,描写了小海龟群离巢入海被食肉鸟啄食的惊心动魄的冲突场景。揭示了大自然万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灾难之本能的秘密。我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力求主线明确,目标定位准确,按照从整体一部分一整体的结构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力图让学生通过自主读文、感情朗读、对比体验等过程,在课堂上,我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充分发表见解的平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

一、成功

在这堂课的教学进程中,我曾多次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与“我”同忧、同喜、同悲、同乐。听着学生们一句句如同真实般的描述,我知道孩子们读懂了,悟中明白了,也证实了这种想象教学也是一种手段,而且收到了良好的实效。同时,我抓住学生喜欢展示、乐于表演的特点,把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故事情节还原成鲜活的生活画面,学生兴高彩烈的表演,如情入境的感悟。这样,走进学生视野的就不是一个孤立静止的语言符号,而是一组组鲜活的可视可感的画面。当这些活动的画面在学生脑海中跳跃时,学生对词语的意思,对文章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

二、遗憾

一是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之中。课堂,是教师精心为学生搭建的可供学生主动进取、全面发展的平台。课堂上缺少了学生的活动,或者说学生的活动不充分,或者说没有使全体学生动起来,那么,这个课堂是缺乏生机和活力的'。这是我在这节课操作上的首要缺失。我通过观察估算了一下,在这节课中没有完全动起来(主要是脑动)的学生占着不小的比例。是什么原因呢?对学生情况把握不准确,在教学构思上对主体性和全员性考虑不周全是其主要因素。

二是板书与教学脱节。总是讲过之后,才想起要板书,和教学内容严重脱节,这也暴露了自己在这一方面的不足。可能平时的教学中自己懒散惯了,以至连板书也跟不上了。另外,板书的字迹潦草,也暴露了自己书写粉笔字这一基本功的功底,真有点丢丑的感觉,以后要在这方面加强练习。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15

《自然之道》是本单元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家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他们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钞鸫啄咬时,不顾向导的劝阻,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接着,成群的幼龟得到了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虽然我们拯救了一些小龟,但任然感到十分震惊和后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在3班和4班的教学都完成后,才发现自己的不足。如,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合理,教学过程中重难点环节的突破是否采用了具体、有效的办法、策略等等。

其实在进入第三单元的学习时,从内心深处不太喜欢这一组课文的教学,因为它们都是说明文,文章缺少美感。那么,如何上好说明性课文呢?通过一个单元的教学,有所悟:在教学中,应制定一个合适的的教学目标,目标不要太多,太花哨,而要集中一点以攻之。

就本篇课文来说,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感受违背“自然之道”:上课开始,我让学生通读课文,然后找出这件愚不可及的事到底是什么事,抓“愚不可及的蠢事”,以“蠢,蠢事,愚不可及的蠢事”为主线感悟情与理的冲突,以达到对自然之道不仅要认识,而且要遵循的这种想法。

其次,明白遵循“自然之道”:向导极不情愿的抓起那只??我就抓“极不情愿”解读向导为主线,引导学生辨析自然法则与道德法则冲突时应该怎么选择才是正确的。

第三,明确听从“自然之道”:“蠢”不只是该不该救的问题,还有怎么救的问题。要么不救,要么选择正确的方式救。不救,绿龟会有自己的自保方式,我们遵守这个“自然之道”,它们或许不会受到更大的伤害,食肉鸟也自能按弱肉强食的.原则觅食;如果救,也得

要看清情况,了解清楚规则,顺应“自然之道”,选择正确的方法。我们不是不能改变事实,而是要依照规则改变。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设计,不足主要在环节的衔接上,设置的问题出现过于突然,没有进行很好的烘托和自然的过渡,没有放手让学生自由提出问题的探究学习。

语文教学总是遗憾的艺术,如何让教学的设计更灵活的应对学生的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经验不足的青年老师,仍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加磨练。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