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班科学教案6篇【优】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班科学教案 篇1活动目标:
1、认识几中常见蔬菜,知道名称。
2、观察各种蔬菜,了解其外形特征,知道蔬菜含有丰富的营养。
3、乐意将自己带来的蔬菜向同伴介绍,体验与同伴交流分享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人手一册。
2、幼儿每人从家里带一棵菜,教师也准备一些蔬菜。
3、照相机一部。
活动过程:
1、交流自己带来的'蔬菜。
教师:今天,我们班上将举行一个蔬菜联欢会,有哪些蔬菜来参加联欢会了?
教师将幼儿带来的蔬菜放在所在小组的桌子上,请幼儿观察自己带来的蔬菜,并向同伴介绍自己带来的蔬菜的名称以及外形特征。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交流,丰富幼儿的蔬菜经验,培养幼儿大胆地在集体面前表达的能力。
2、教师引导幼儿打开幼儿用书,了解蔬菜的主要特征。
(1)看图说说:图中有哪些蔬菜?这些蔬菜是什么样子、什么颜色的?鼓励幼儿读一读旁边的汉字。
(2)启发幼儿想一想,你还吃过哪些蔬菜?你还知道哪些蔬菜?这些菜是什么样子的?
活动中第二个环节让幼儿看图片我换为看电脑上的蔬菜图片。最后一个环节在电脑上展示蔬菜沙拉图片。
活动反思:
这一课主要引导学生观察认识蔬菜的形状和颜色,并利用其特点加以自由联想,拼拼凑凑,创造出奇妙的新形象。这个内容题材新颖,形式活泼,既训练孩子的视觉能力,又锻炼其表现能力和创作能力,激发其创作欲望,多种方法容为一体,综合运用。
中班科学教案 篇2设计思路:
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喜欢动物是幼儿的天性,但幼儿缺少和动物接触的机会,通过这个活动,让幼儿了解几种小动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同时通过饲养和管理几种小动物,增强幼儿的责任感,让幼儿有一种对生命的体验。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进一步了解动物的愿望,愿意亲近小动物,加深对小动物的关爱。
2、培养幼儿观察探索的兴趣,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初步了解自己喜欢的几种小动物的睡觉方式,初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性。
3、知道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重点:
了解几种小动物的睡眠方式活动难点:能用完整的语句叙述几种小动物的睡眠方式
活动准备:
1、提前请家长协助搜集有关动物睡眠的资料
2、故事图片磁带各种动物头饰。
活动方法:
讲解法、探索发现法、游戏法
活动过程:
1、 以谈话形式导入活动。
教师:今天中午,小朋友们都睡觉了吗?
幼儿:睡了
教师:那你知道自己睡觉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吗?(肢体动作提醒幼儿举手发言)
教师:老师帮你们拍了几张照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教师:人要睡觉,那动物会睡觉的吗?
教师:你看过动物睡觉吗?它们是怎么睡觉的?
2、交流经验,了解小动物的睡眠方式
教师:老师准备了一些动物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说一说它们是怎样睡觉的。
幼儿欣赏动物的图片,猜一猜,动物睡觉的方式。
3、播放PPT课件,帮助幼儿了解动物睡觉的方式。
教师:刚才小朋友们猜的对吗?我们来看一看。
教师:这些小动物睡觉的样子一样吗?谁来说说,动物们睡觉有哪些样子。
4、模仿动物睡觉的方式,巩固幼儿的认识。
教师:动物睡觉的方式真有趣,刚才我们看到的动物有哪些睡觉的方式?
教师:那我们来学一学。
5、游戏活动。模拟动物睡觉的方式。
教师:请小朋友们,把动物图片贴在衣服上,上前走一步,找一个空的位子站好。
教师交代游戏规则: 教师扮演狐狸,每个小朋友看清楚自己身上的小动物图案,听音乐,来模仿所扮演的小动物的走路和叫声。音乐一停,“小动物”马上做睡觉的动作,不能动,谁做错了动作或者动了,就要被拖进狐狸洞播放,舒缓的音乐
教师:今天,我们知道了这些小动物睡觉的样子,你觉得有趣吗?自然界还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它们睡觉的方式,也很特别,请小朋友们回家后,继续去观察,小动物睡觉的方式。
6、延伸活动
请幼儿到活动区继续探讨小动物的有关知识,丰富幼儿的认识。
教学反思:
我们班养了两条小金鱼,一天早上,姚辰宇对着我大喊:“老师两条小鱼死掉了,它们一动都不动了。”我走过去一看,两条鱼确实一动都不动,不过它们并没有肚皮朝天,于是我对他说:“小鱼应该是睡着了吧。”没想到,姚辰宇观察的很仔细,他说:“睡觉了,那它的眼睛为什么是张开的呢,肯定是死掉了吧。”于是我们试着敲敲鱼缸,看看金鱼是否还活着,受到惊吓的'金鱼,立刻游了起来。这时姚辰宇很惊奇,他对着别的小朋友说:“我刚才看到金鱼在睡觉,可是它的眼睛是睁开的。”另外几个小朋友听说后,马上跑过来看。我看到孩子们对小金鱼睡觉是睁开眼睛的事情,这么感兴趣,于是想,是不是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个活动,让幼儿了解动物的睡觉方式。在网上查阅的时候,我发现动物睡眠的方式千奇百怪。参照辽宁省编教材《幼儿园探究式活动课程》一书科学探究领域——“动物怎样睡觉”这个活动,我设计了本次活动。在设计本次活动中结合我班幼儿的接受能力,我把活动目标定为1、了解一些常见动物的睡眠方式。2、体会不同的动物所采取的睡眠方式是为了适应环境,保护自己。本次活动的重点是:了解几种小动物的睡眠方式。活动的难点是:能用完整的语句叙述几种小动物的睡眠方式。活动中,我以谈话形式导入,通过集体讨论,和分散讨论为幼儿的探究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参与尝试,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在活动的谈话环节中,我比较注重与孩子的互动。根据幼儿前期的已有经验,通过设置:今天你睡觉了吗?你是怎么样睡觉的?那小动物会睡觉吗?这样一个谈话的环节展开本次的教育活动,通过与幼儿的互动谈话,唤醒了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尊重孩子的想法,尊重了孩子的学习和表达方式,为孩子获得新的知识经验,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在集体讨论的环节中幼儿说出了很多的小动物,我在这个环节还请个别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现了一 ……此处隐藏3110个字……舞蝴蝶,各式各样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停止播放。“再加上这样许多美丽蝴蝶是不是更美呀!”现在我们仔细观察蝴蝶形状。出示蝴蝶照片(用实物投影仪)认识蝴蝶“谁能说出蝴蝶每个部分名称?”(头、胸、腹、翅膀、触角)强调翅膀有两对,都长在胸上,花纹对称。“蝴蝶长美不美呀?”(美)“你们想不想自己亲手做几只美丽蝴蝶?”今天老师就来教小朋友用彩色纸剪贴美丽蝴蝶,大家有没有信心学?(有)
二、教师示范讲解
教师展示活动工具:彩色纸、画笔、白色底板纸、固体胶棒、剪刀,进行示范讲解蝴蝶对称画法(视频展示台上操作)。
1.幼儿一起欣赏一些优秀作品,激发幼儿创作欲望。
2.教师示范制作方法
要求:蝴蝶剪好打开后粘贴在底板纸上面部分, 胶水涂在有画笔一面。
三、幼儿操作,教师辅导(播放背景音乐)
1.教师巡回辅导,帮助个别能力差幼儿。
2.提醒幼儿注意颜色搭配,蝴蝶贴好后可以在下方剪贴一些花花草草,注意用剪刀时技能。
3.提醒幼儿注意用剪刀时安全,并做到纸屑要放入篓子里。
四、展示作品。
1.将幼儿作品布置成花园,播放背景音乐,幼儿互相欣赏。今天
2.教师小结:今天小朋友们剪贴作品十分漂亮,都表现出春天美丽,等爸爸妈妈有空时候一定要出去走一走、看一看春天美丽景色噢!
中班科学教案 篇6一、活动目标
1、在探索让“纸盒悬空最多”的方法中初步感知纸盒悬空的多少与辅助材料摆放的位置及其轻重有关。
2、能大胆猜测答案并动手验证,体验成功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小黄、小灰的蜗牛图片若干。
2、贴有小灰图片的牙膏盒人手一个;铁块、木块、塑料人手一份。
一、情境导入,引发幼儿探索纸盒悬空方法的兴趣。
1、教师讲述故事,引导幼儿发现小黄悬空不掉下山坡的秘密
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位朋友,小绿和小黄,它们是最好的朋友,今天,它们约定一起去坡上看风景。它们爬啊爬,终于爬到了山顶上,它们看到山顶上有两个纸盒悬在半空中,它们想如果能爬到纸盒上,看看山坡外面的风景,那该有多好呀!于是,他们爬呀爬,爬呀爬,当他们爬到纸盒的顶端时,(教师放手,师:发生了什么?)小绿稳稳地站在悬空纸盒上,小黄却随着纸盒掉了下去。
2、引导幼儿猜测小绿的纸盒成功悬空的原因。
(1)师:这是怎么回事?可能是什么原因。(先请3~4位幼儿来说一说)
预设一:因为小黄太重了。(师:有这个可能,还有其他想法吗?)
预设二:因为小黄没有站稳。(师:你的想法很特别,谁有不一样的想法?)
预设三:两盒盒子不一样?(师:哪里不一样,给你机会,上来仔细看看。 你可以拿起来,掂一掂,摇一摇)
(2)幼儿可以通过看,摸、摇一摇,掂一掂的方法知道小绿的纸盒里有东西。
(3)教师打开纸盒,揭示答案。
(4)师总结:会是什么呢?(教师打开盒子),呀,是什么呀?(一块木块)原来小绿的纸盒里有一个木块,所以它的纸盒能稳稳地悬空在山坡上。
二、幼儿第一次操作,探索纸盒悬空最多的方法,感知纸盒悬空与木块摆放的位置有关。
1、教师提供材料,幼儿探索纸盒悬空最多的方法
(1)师:小黄也想稳稳地站在悬空的纸盒上看看山坡外面的风景,而且小黄想,如果我的纸盒能悬空的多一些,我就能看到更多的美景了。我们来帮帮它好吗?
2、讨论:你觉得怎样才能让小黄的纸盒在山坡上悬空的最多呢?(请2位幼儿来说一说)
3、幼儿第一次操作,探索利用木块让纸盒悬空最多的方法。
师:后面的桌子上,老师给你们每人准备了一块木块,请你们想办法让小黄的纸盒悬空最多,让它看到最多的美景。
(教师指导:你把木块放到了那里?放到小黄的另一头,纸盒悬空的怎样?放在中间点呢?放在小黄的一头呢?引导幼儿关注木块的位置和纸盒悬空的多少有关。)
4、交流讨论:
(1)师:你让小黄的纸盒悬空最多了吗?你是怎么做的?你把木块放到了哪里?(让幼儿先说木块放到了哪里,然后说是怎么做的,然后教师示范幼儿说的做法)
(2)细化问题:你把木块放到了哪里?然后怎么做?
预设一:把木头放在盒子底部,小黄的另一头,然后就直接放在桌子上。(师:这样是悬空最多吗?还能悬空的多一些吗?)
预设二:掉下去的时候,就压一下。(教师示范:能压得住吗?可是一松手,盒子就掉下去了。)
预设三:如果幼儿说道了移动,就请幼儿上来示范,一点一点往前移动。
预设四:把积木放在中间或者其他位置(师:他把木块放在中间,那是放在中间纸盒悬空的多还是放在底部悬空的多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教师拿两个盒子,操作验证。师:木块放在哪里纸盒悬空的多?)
5、教师总结:首先要把木块放到纸盒的末端,然后操作的时候要一点一点的往前移动,发现快要掉下来的时候往回移一些。这样就能让小黄的纸盒悬空最多。(边说边操作)谁也用了这个办法?没想到的小朋友等会也可以去试一试。
三、幼儿第二次操作,探索塑料、木块、铁块与纸盒悬空的关系,感知纸盒的悬空长短与辅助材料的轻重有关。
1、师:小黄看着美丽的风景,心想,除了木块,还有其他的材料能让我的纸盒悬空地更……多吗?这样,我就能看到更……多的美景了。于是,它在山坡上找呀找,突然它发现了一块铁块和一块塑料,小黄说:“啊呀,木块、铁块、塑料,到底哪种材料能让我的纸盒悬空最多呢?”小朋友,你们觉得呢?
2、幼儿猜测,并说一说理由。
师:你觉得哪种材料能让小黄的纸盒悬空的最多?为什么?
预设一:铁块——因为它最重。
(师:你觉得呢?有不同的想法吗?都同意他的想法吗?那我们来掂一掂,是不是铁块最重。 请两位幼儿来掂一下,师:谁最重,谁最轻?)
3、幼儿第二次操作,感知纸盒的`悬空的长短与辅助材料的轻重有关。
师:那是不是重的材料能让纸盒悬空的最多呢?老师也给你们每人准备了一块铁块、木块和塑料,请你们帮小黄试一试,看看哪一种材料能让它的纸盒悬空最多?
4、分享交流:
师:刚才,我们分别试了铁块、木块和塑料,你有什么发现?(请三位幼儿来回答)
5、师:你们都同意铁块能让小黄的纸盒悬空最多吗?看来,越是重的材料,能让纸盒悬空的越多。(说一下记录的方法:不同的颜色或者不同的方法)
四、延伸活动
1、师:小黄说,小朋友们,你们真是太聪明了,帮我解决了难题,让我看到了这么多美丽的风景。可是下次,如果没有这么长的纸盒,只有这么短的纸盒,或者下次我坐在纸盒的中间,用刚才的方法,我的纸盒还能稳稳地悬空在山坡上吗?木块、塑料就一定比不过铁块吗?我把这些材料借给你们,你们回教室继续探索吧。
2、幼儿回教室继续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