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兰河传》读后感15篇【实用】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呼兰河传》读后感1《呼兰河传》是著名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以一个孩子单纯天真的视角,描绘了一个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世态人情以及自己童年生活。随着作者内心深处的记忆,我仿佛身临呼兰河之中,共同感受着作者对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以及对“孤寂与苦闷”情怀的反思。
那时的呼兰河是欢乐的,“我”的眼里处处新奇,摘一个黄瓜,拔一棵白菜,用颜料往指甲上染,用观音粉往门上划,就算是“火烧云”出来也可以盯上它一两小时。但“我”那童年的乐趣掰尽手指也只有这么多了。只有那一个慈祥而有童心的祖父为“我”的童年增光添彩。
祖父的.眼睛总是笑盈盈的,并非是呆呆傻傻的憨笑,也并非是兴高采烈的大笑,他笑得像个孩子。“我”总是跟着祖父,似乎有他的地方就有无尽的欢乐,祖父还没起床,“我”的耳旁总会响起“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诵读声。到了傍晚睡觉时,祖父也总会给“我”讲故事,但那点小小的乐趣,怎能耐得住寂寞?
写到这儿,“我”的笔锋陡然一转,写家中的荒凉之景,“刮风和下雨,这院子是很荒凉的”“多大的太阳照在上空,这院子也是荒凉的”,原本的青草绿树,花朵昆虫,都被破旧残物取而代之,没有什么乐趣。邻居们的生活几十年如一日,
刻板单调,而那路过的黄鹂留下的歌声,也许是那冬天里的一丝温暖,黑暗中的一抹阳光。
那时的呼兰河是无知的。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六七尺深,人们和家畜,无论是在晴天还是下雨天,都会遭受深陷其中的危险,淹鸡淹鸭,闷猪闷狗,遭遇许多次的危害,却无一人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然而,这一泥坑子也误导了人们许多事,人们吃猪肉,却被商家哄骗说猪肉不是瘟猪肉而是淹死猪。这些事可笑而又令人深思。
两位主人公的故事最令人唏嘘。
小团圆媳妇深受封建思想迫害。“很快,小团圆媳妇被抬进大缸中,满是热水,滚烫的热水。”“她在缸中,叫着,喊着,跳着,好像她要逃命似的狂喊。”“她脸浇的通红,她不能在挣扎了”,小团圆媳妇的死迎来的不是哀伤和叹息,而是一片掌声雷动和哈哈大笑。“我”用悲愤的笔调狠狠地鞭挞了这一践踏生命的行为,这种封建思想,迫使着后代一步步走入死亡的边沿。
冯嘴歪子和邻家王大姐不声不响的来了个“隐婚”,生了小孩,但后来王大姐承受不住病痛的折磨死去了,冯嘴歪子毅然拉磨,买年糕,承担下了抚养儿子的义务,并坚强的活下去,即使生活似一个人遍体鳞伤,到后来那每处伤口都会成为身上最强壮的地方。
《呼兰河传》的动人故事,泪中带笑,笑中有泪,可是仍有美,即使有些病态,却不能不使人炫惑。
《呼兰河传》读后感2《呼兰河传》描写了作者萧红自己小时候发生在呼兰河的趣事。
这本书写作方法很独特。虽然总是在写人物,但是没有主角;虽然写事情,但没有主轴。今天这里发生了什么,明天那里发生了什么,写的很轻松、随意,一件事一件事下来,甚至像流水账。这本书一共有七章,完全可以看做独立的七篇作品,也是不可分割的一整体。
从萧红的描述我能感觉到,呼兰河是一个迷信、自由、有时热闹有时沉寂的小城。什么都是自由的,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呼兰河给我的感觉是荒凉的。在这种荒凉中,人们枯燥无味,甚至有点无情。谁家死了一个人,过几天都淡忘了,无人再谈了,搞完什么演出也就不再想了。他们没有报纸,什么事情过去就算过去了,不值得去回忆。书的最后大体意思是这样的:一年一年过去,房子的老主人去世了,小主人逃荒去了,有二伯老了,厨子年纪也不小了,东邻西舍怎么样也不晓得。这似乎是很正常的事,并不能引起忧伤,因为城里人的冷漠、迷信构成了荒凉的感觉,一切似乎都很平常。呼兰河就是这样一个小城。
在萧红的童年里,祖父给她的印象最深刻,是怎么也忘不了的一段回忆。祖父有一个园子,是萧红唯一的游乐场所,所以才会记得那么详细。祖父的园子很自由,植物想长多高就长多高,想不结果就不结果,作者在自由的环境中更加自由,使园子充满生机,园子的生机和呼兰河城的荒凉形成了明显的对比。所以园子给我的印象是光明的,充满活力,是正本书中的`闪光点。如果我去呼兰河城的话,宁愿去园子里也不愿去呼兰河城的其它地方。
因为呼兰河城很迷信。经常有坑人钱的人摆个摊子,说抽签来看看命运怎么样。当然,有些看热闹也挺有意思。比如跳大神,有一个大神和几个二神,不停地跳着,说着,虽然我不知道跳大神是什么东西,不过我感觉身临其境,能想象到那是什么样的场面。还有团圆媳妇。团圆媳妇嫁到呼兰河城就开始生病,人们都认为她中邪了,以为她已经精神不正常了。不过团圆媳妇挺正常的,就是重病在身,吃什么药也不好。有一天人们把她放在大盆里用滚烫的水洗澡,结果被烫死了。迷信真害人啊,这就显示了当时一种不良的社会状况。
《呼兰河传》虽然没有故事情节,但是也很吸引人,我不由得对萧红的自由生活羡慕不已。
《呼兰河传》读后感3初中的时候就知道《呼兰河传》这本集子的存在,语文课本里曾经有一段节选的课文《我与祖父》。看了那篇节选,又看了后一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便片面地以为《呼兰河传》讲的大概也就自己与祖父的快乐时光,似乎也没什么有意思的。
如今从头到尾看完了这本《呼兰河传》,我才知道即使是那段节选的我与祖父也是如此的荒凉。
萧红在这本书中不下五次地提到过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我想她小的时候也不懂这么多,长大后想起自己童年那些琐碎的东西才明白荒凉这种复杂的心情。矛盾先生在序中提到:‘如果有使我愤怒也不是,悲痛也不是,沉甸甸地老压在心上,因而愿意忘却,但又不忍轻易忘却的,莫过于太早的死和寂寞的'死。’
小时候的萧红也许不明白,她的童年已经埋下了寂寞的种子,祖父与祖母对待她的天壤之别,母亲对她似乎也无太多关心,父亲更是在整本书中不见踪影。小的时候不明白,等到长大回想起来,那该是怎样的一种童年的痛啊……她曾用这样一句话来表达自己孤寂的心情:“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
萧红童年的不幸是无奈的,正如呼兰河的人们在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下的不幸。那种把别人寻死当做茶余饭后的新鲜事、把对团圆媳妇的虐待叫做管教、把别人救命的东西偷偷留藏一些下来讨好长辈的媳妇,这一切一切的变态心理和愚昧无知,真是令人发指,当时的人们却以此为生活的乐趣,饶有兴趣地聊着谈着在现代科学下显得极其可笑的东西和观点,他们的这种生活状态让我觉得太可悲太可悲。可是,在当时的闭塞农村里,那些可悲的人们还有什么办法呢?而‘有意 ……此处隐藏9153个字……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线,全书虽分为各章,但又像描述一个整体。
本文从一个大泥坑写起,这坑中常有动物和小孩丧命,可是当时的民众都在以事不关己的冷漠态度看热闹般的围观。尽管把这个坑填平并不难,可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出一把力。这正体现出了愚昧旧中国公民的冷漠态度。殊不知只要不细心。下一个丧命的就可能是他自我!
在小城中举行盛举的日子同样热闹。有各种各样的活动,体现出人民的日常休闲活动多种多样。在本作中描述了作者的祖父,那是一个慈祥又温暖的老人,在那里不得不说下作者的童年,母亲早逝,父亲生性暴躁,仅有在祖父那里作者才能得到温暖和欢乐。作者十分喜欢祖父,他交给作者读诗,还带她去后花园里玩,祖孙俩相伴,十分欢乐。
又是一章,这章是描述几家邻居,有喂猪的,有开粉坊的,他们在一齐工作,一齐唱歌。那里不得不说粉坊旁的一个小偏房,里面住着赶大车的胡家,胡家养了一个童养媳,她是一个十二岁的小姑娘,挺乐观的,可胡家偏偏爱面子,想维持自我的威严,总是没有理由的打她,小姑娘生病了,胡家听了跳大神的人的话,让小姑娘用滚烫的开水洗澡,被烫了三次,不幸的小姑娘便彻底了离开了人世。可恶的旧社会!
又有一部分是描述个人的,一个亲戚名叫"有二伯",性情古怪,喜欢与石头,动物等物谈话,他虽性情古怪,但却是个汉子,多亏有了他,在日俄战争时多亏有二叔在,才守住了这个脆弱的家,他最怕人骂他"绝后",只要听到有人这样骂他,就会悲痛的大哭。还有那个拉磨的人叫冯歪嘴子,他会拉磨,还会做年糕。他成家成的极为不易,可是邻居看到他和王大姐的幸福生活便十分嫉妒,都诋毁王大姐冯歪嘴子受尽了人们的冷嘲热讽。过了两三年,王大姐在生下第二个孩子后因难产死去,冯歪嘴子失去了生活的信心。仅有在儿子身上,他不在绝望,看到了期望。
故事讲到那里,我们已经能够看到作者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表达出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借矛盾的话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不少研究者提出的作品所流露的那种"孤寂与苦闷"的情怀,其实也能够从这一角度予以理解。
《呼兰河传》读后感14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全新的时代,没有了旧社会时的封建思想,没有了人与人之间的阶级地位,也没有了欺压百姓的罪恶统治者。
疫情期间,我读了萧红写的《呼兰河传》,这本书。记叙了旧社会人们的封建,思想,导致无意识的杀人。但其中也充满了人们对“生”的希翼。
在整本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个小团圆媳妇,才只有12岁,嫁过去了没有几天,那家就开始打团圆媳妇,打得很厉害,总是传来哭声、叫声。邻居都说那团圆媳妇早该打,走路快如风,坐得笔直、不害羞。而在我心目中,他是最活泼、最可爱的。那家不打了,又开始跳大神,跳了一个冬天,把团圆媳妇都跳出病了,面黄肌瘦,但还是笑呵呵的。这团圆媳妇一病,她婆婆就给她吃连毛鸡、吃黄连猪肉,又请来抽帖儿的,还把他吊在大梁。上用皮鞭抽,竟还用烧红的烙铁烙她的脚心。眼见小团圆媳妇越病越重,人们又想出了法子一当众洗澡。这消息一传开,邻里都来看热闹。团圆媳妇被破棉袄蒙着,蒙的没头没脑的`。过了一会儿,小团圆媳妇被当众脱了衣裳,还进大缸,用滚烫的热水浇,她叫着、跳着,但怎么也跳不出来,被人们按着。最后连洗了三次,洗一次昏一次。还没有到二月,那个笑呵呵的小团圆媳妇死了,那小团圆媳妇一死,老胡家也乱了。我读完后为小团圆媳妇打抱不平总有两三颗冰凉的泪珠落下,不觉感叹一个孩子竟然都会成为封建思想的牺牲品。
我的奶奶就是一名小团圆媳妇,她12岁订了婚,嫁给了我的爷爷,奶奶的婆婆也对她很不好,经常打她、骂她,有时还骑在她背上打。我不明白为什么总有那么多婆婆虐待儿媳的画面?难道古人都是以捉弄儿媳为乐吗?奶奶现在有70岁,不识字,还患有高血压、脑梗塞,但是她对生活总是报以乐观的态度,从不在困难面前低头折节。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一奶奶有封建思想。奶奶共有两个孙子,但是对我的堂弟更疼爱一些,如果堂弟弄坏什么就说是我的错,是典型的重男轻女。有时我晚上梳头发,奶奶就不让我梳,说晚上梳头不好,尽管如此,我还是很爱我的奶奶。
我们新时代拥有了新文化,对于那些封建思想我们要巧妙对待,人们的迷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是新社会的新风尚是不能改变的。
通过读《呼兰河传》,我明白了:一个人,应该活在希望之中,要明辨是非,对于封建思想不能盲目跟从,建立新的社会。思想意识。生为女孩,我一定要做自己命运的主人,用法律来捍卫自己,决不能让那些无知者和恶人,拿新中国未来的花朵去践踏侮辱
《呼兰河传》读后感15《呼兰河传》有一点非常吸引我,那就是文章的各个故事之间是分开的、各成一体,这是我想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地读下去的原因,就像读故事书一样有趣,也许就是这种吸引力是我开始了阅读。
第一个画面就反映了人们的无知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人们和家畜无论是在晴天,还是在下雨天都会遭受到灾难,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这里边。我想大家第一个想法就一定是填坑吧,但是他们的想法却五花八门,可笑又引人深思,比如说拆墙,种树,却没有想到了最直接的方法!
暗淡灰色的社会的画面,平静的描述把我们带到了呼兰河一个并不繁华的小城,呼兰河传这本书从头到尾都充满了对当时社会的讽刺,看完这本书我真为当时的社会风气感到痛心疾首,我仿佛看到了小团圆媳妇在热水中的挣扎,仿佛看到了婆婆抽贴时的满脸心疼,又看到了云游真人拿着那些所谓的驱妖道具在哪儿瞎摆弄。与其说团圆媳妇是被烫死的还不如说是被封建迷信思想害死的。那个时候的社会完全都是灰色的.,那儿的人真的很善良,但为什么就抛不开那些封建的思想那?也许在他们的思想里只有顺应天意吧,这难道不是她们的悲哀吗?看这本书的开头我感觉十分轻松,全是一些童年趣事而到后面却感觉有点沉重!在这里到处可见人们的无知,他们只是因为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个又一个悲剧发生,让我无法评价到底哪个该同情,哪个该痛恨。
这本书也彻底反映了当时的地位的重要,从有二伯来说吧,和书里的其他人一模一样有真名,但为什么要使用假名呢?每当掌柜的叫他有二爷,有二伯,二掌柜他便喜笑颜开,这是因为他觉得伯,爷这个字地位辈分高。而小孩子叫他小有子他便开始追打他们,这说明他还是十分有自尊的。
其实他也十分值得同情,他的一系列上吊,跳井,最后还念念不忘柴堆上的小洋蜡,在别人看来这纯粹是滑稽戏,但也说明了他的无奈,这也许是为了表示他的存在把!还有就是他十分平穷致使他的偷窃行为,这是一种可悲的方法,也说明了他在我家的地位低下。他也十分勇敢,犹如他在晚上念的一样:“毛子在街上跑来跑去,那大马蹄子跑得呱呱地响,我正自己煮面条吃呢……”“杀又怎么样!不就是一条命吗?”说明他的勇敢,还有一次他被祖父毒打一顿而他却跟个没事人一样呢!
这本书不仅形象生动,还有大量的讽刺意义呢。
回忆童年不但使自己得到久违的快乐,也是众多的读者得到快乐。